





如何读书和读出人生的品位?
文/介子旭
世上书籍多如牛毛,好书佳作亦浩如烟海,穷一生亦不能读其一二。董其昌说读万卷书,只是个约数,真正对自己影响大的书就是几本、十几本,多了就是夏蝉吞朝雾。蝉知雾之滴露,不知道雾之茫茫。博览群书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但一定要“择善”,也要“择好”,读书人各异之!余一生不太喜腥鲜,海鲜于他人是珍馐美味,对余来说是臭鱼烂虾。

书使人位低品不微,贫而不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举三。读书最重要的是精读,真正的本事在于掌握,全赖于精读。读书有三个层次:
一曰隔岸观火,买了几柜书充作门面,尘厚赢寸,书陈如新。这部分人尚且有自知之明,其中不乏有所谓成功人士,大多数人倒也直白,无非是生意需要,“好看”而已,倒也不使人生厌。书只有读了,才能实现其价值,不读只能说明了你买了几斤废纸,有糟蹋了几张银票的能力。

二曰走马观花,如读武侠小说精彩处眉飞色舞,其他一带而过。这些人,只是实现了书的部分价值,顶多也就是纸张和印刷品的成本。这部分人最多,各级政府机关,民间团体、专业协会,乃至社会各阶层比比皆是。每谈必高谈阔论,云山雾罩。所谓日阅几万字,一天一本书,三天通全集,半载通百科,一年穷永世!
三曰入味究质,知其然亦究其所以然,所谓“精读书,读精书”。
读经典书,谓之“读精书”。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也。读精典要端,要有敬畏之心,更要学有所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完几十万字即便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也要有自己的感受,最起码要能写出一篇几百字的读后感。读书犹如行事,行事实在,读书也要实实在在。经典书要读实,读有笔记,方不失负读经典之名。

精读书不是一本书读一遍,要读多遍,每一遍都要读出不同的感受。精读书也不是每遍通读,书的前后内容要有对比,理清前后的起承和演化过程。读书要与其他典籍相互参照,要有综合知识储备。读文学要知道历史,读历史必知地理,这也只是必要的一部分。
有人说第一遍可囫囵吞枣的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再去续读,特别是读其他书籍、文章读到了相似之处、相关情节,回头再读就会有顿悟在识的地方,境界也会有所提升,“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书读多遍,书的价值也会倍增。如果精读图书并在读书中有所启迪,书的价值就是几何倍数增长。“书读如墨,书著为丈”,读书可粗、可精,写则需要精读加分析、理解。余看来读和写绝不仅仅是寻常墨丈之别,应该是天壤之别。“读书有真伪,着墨便分晓”,一篇短文就可看出你读书的程度和水平。

读经典书,谓之“读精”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读书不可全然跪倒来读,它可以使你得益,也同样可能使你受损,要切切记住。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人在凡尘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迎来送往,皆存情感。人是感性动物,七情六欲是人的本能,但这里的“欲”是过分的追求。学习也有“欲”,有人喜欢空名头,活在一种荣耀之中。学有所得、有所誉,获取学习的见证或回报,原本无可厚非。只要手段正当,取之有道,这种生活态度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余更推崇的是一种读书人的品格:行端文清,不畏不媚;坦荡胸襟,不卑不亢。
有容,原指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坦荡。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家长里短,文人相轻亦古今皆有之。相轻的不仅仅是文人,更多的是假文人、南郭先生。这些粗通文墨者修行不够,只能用自我吹嘘来抬高自己。学习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这句话得道之人铭记于心,浅薄之人抛于脑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余看还要加上自知之明。郭德纲的相声台词人人都认得,但为什么还要花钱去看?业有所精,阅了几本导弹的书,未必就会造火箭;看了基本菜谱,未必是厨师;欣赏了齐白石的画,未必就成了画家。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不惑之年读书,于名于利,渐行渐远,能够不刻意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诱惑。天命之年读书是一种超然,也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书可以认真去读,不刻意求数量和虚荣心。小学数学用十年读10个版本毫无裨益,只是低水平重复。是所谓劳而无功,浪费生命。不如认认真真地读上几年,循序渐进地不断进步到高等数学。成年人读书是求真,不要求快、求多,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