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莅青天,万象如云烟 1091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江海风流云朵翩
星光大道我独闲
此生长叹知音少
空把金樽对长天
历历回首不堪言
凛凛书台夜半寒
清风明月水仙子
直将馨郁透春帘
人间大道法于自然,自然之道源于本然,而三维时空万事万物永远被时维术数所缚,这就是先天命理与后天命数。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论,先秦诸子百家将《易经》奉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老子《道德经》、孔子《易传》及《论语》、《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鬼谷子》等等无一不是《易经》智慧的体现与应用。但易学探究即需要悟性,又需要韧性,而学习过程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几年前,我就想探究易经奥妙,但无奈我古文知识有限,加上易书晦涩难懂,我便放弃易经,从稍微容易读懂的《道德经》入手,反复咀嚼老子思想,大约2009年夏日某天,我在晨读《道德经》时突然悟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本意!我由之明白了“有无相生”的道理,触类旁通地也明白了《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的道理,同时《易经》中“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道理也一时顿现,也明白了《黄帝内经》中“寒热湿燥”的平衡道理,更明白了《孙子兵法》中“虚实利害”的道理,大道之门如之触类旁通豁然洞开!从此我的生命似乎有了全新的意义!我要将我悟出的道理用现代文字传播出去。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如何将我之悟来解读《易经》著书立说。
无畏其深,提笔书易,不知不觉已是风雨七载!2015年我从《易学入门》写起,当时是一边研读易经,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创造文章,2016年著成《易经智慧解读》,2017年成就《三木解易》,到2018年《中国易经初解》,2019年开始《周氏易经新解》,到前年的《易经内理与智慧》,愈是解读易经,愈知自己肤浅,但我仍然坚持与大家分享我的读易感悟,自我感觉每一次易经解读过程,都是一层我之易学思想的重大飞跃。《易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宇宙能量与宇宙现象处于永不间断的相互转化与变迁发展过程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从草根芦茨逐渐走入易宫辉煌的殿堂,我已深深感知“曲径通幽”的精妙绝伦,但更深深感知自己距离易学之巅仍然相隔千山万水,我之目的就是将这部神秘的易学经典面纱缓缓揭开,再除掉尚掩半颊的琵琶,将包罗万象的易道、易理、易术大放异彩,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妙奥无穷,阴阳五行之变,“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而易经学说又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与《易经》又被先秦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首!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轴,中国三教九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医文化、兵家文化、汉化佛教文化以及中国博大精深的天文地理人事等经典无不以易经智慧及哲学思维贯穿其中。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走卒,《易经》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奇书。《易经》通过简约单调的两个阴阳符号组合变化,从宇宙哲学的高度诠释着一切事物运行的共同规律及辨证法则的普遍性理论,这些共性规律犹如一个宇宙公式,它跨越了时空维度层层限制,可以套用到一切天文地理及自然人事之中,以“天垂妙象”与“相由心生”来发生感应道交,古今皆效,四海皆准,万事皆中!我坚信当代量子科学未来必会对易经智慧作出全面验证。
孔子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天下之故”。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源于自然之道,人道效法天道乃是人类文明的长生久视之道,但几百年来世界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进入了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世界颓变,人类茫然,文化冲突、宗教冲突、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几乎各种冲突不绝如缕。文明需要互鉴互映,文化需要互动交融,宗教需要和谐共生,意识形态需要互相尊重,谁能引领世界文化由冲突走向大同,唯有中国易经文化将以其博大的胸怀千万年来海纳百川。在地球走向一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化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知识爆炸时代,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哪一种文化具备文化领军世界的能力与实力!哪种文化能够消除世界文化冲突,带领世界各民族文化走向大融合?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已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理论根据,而《易经》则是体现天、地、人三道变化规律的总哲学!在易学世界里,易道与易术并行,易理与易象并身,人文哲学与自然科学浑然天成,能量与现象互为体用,这就是《心经》所言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是《道德经》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茫茫天宇观大千,昔念执着化人间,但愿此生凭易力, 不枉蹉跎一百年。先秦时期,易学文化曾被诸子百家推为文化之源,而每个时代仅仅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路上匆匆过客,秦律,汉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白话,当代中国的文明新形态、文化新形式正在萌芽,这将带动全民走上文化普世,为中华文化复兴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添砖加瓦,有一种功德,善莫大焉!这就是文化庚续。
丽溪青石绕,明湖柳色新 1092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丽溪青石绕
明湖柳色新
飞意慷而慨
抒景妙笔岑
陋室习书勤
杏花落缤纷
文章海角寄
好梦不知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先圣为我们后人树立的生命阶梯,生命存在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在少私寡欲中看破并放下那些世间毫无价值又毫无意义的人间俗事。对于我这半世之人而言,节奏如风,简约如水,生命事余就是读书、写作、赏风吟景。近日感觉静气心闲下来,又想去大明湖欣赏初春风光,正好几日阳光明媚,春色乍苏,也不妨明湖一游,自了心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昔日济南得以七十二“泉”而闻名于世,其中趵突泉名声尤甚,故济南又有“泉城”之称,泉水长流积窞为湖,曰大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乃济南旧城时“柳泉人家”的真实写照。立于明湖桥畔向西眺望,整个湖光水景一览无余,碧波粼粼,水天同色。盘锦济南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三景,虽无石破天惊石破之美,却与泉城人家的朴实厚重依依共存。大明湖素有“一湖,二园,三阁,四桥,五岛,十亭”等美景之分,今经历次扩建整修,风光融融,景致倍增,再也难用一庙二堤加以限景揽胜了。关于大明湖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传说明湖旧址原建一寺名曰大明寺,因寺内和尚贪财好色震怒天神,上苍用霹雳手段将大明寺沉入地下陷化为湖。而最早记载大明湖的是北魏《水经注》文,可见大明湖的历史已相当悠久,明湖公园内历历旧迹亦见证其古老岁月的沧桑之笔。
沿着明湖北岸由东向西游览明湖胜景,与对向而行的人流汇聚成群,犹如乡村集市一般热闹,此时此刻明湖畔路上用“人流如织”来形容恰当其分,一点也不为过。放眼望去,湖面上水波荡漾,荡舟如星,垂柳已露绿色,春条随风丝动,湖边荷叶虽枯待春,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风景已勾勒在瞩。身处丽景难禁诗情:断桥阁楼舟走,廖岛湖怀荷旧,我欲临畔漫笔,枝鸟笑我词瘦,惊观沧浪泣露,秀风一扫春忧,芙蓉出水映霞,难抒几度春秋。
据言昔时湖面风平浪静之时,千佛山倒影于大明湖水中,还清晰可见,如今明湖南岸已是高楼耸立,山湖共影之景已成记忆,人文膨胀早已扼杀了自然本貌。人赏明湖秀美之中,心却忡忡大千之外。昔年乾隆皇帝曾栖身明湖历下亭,见亭旁蛇行蛙鸣甚为惊棘,便下令清除蛇蛙,也许天准金口玉言,自此明湖竟不见蛙声蛇行!然而明湖风景虽蛙蛇减少依然秀色可观。突然明湖一丘,春花烂漫,飞红点点,人们踏红而过,这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吧。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