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八:飘香,瓜果哈密
——边疆对建设者的回馈
作者 岩增
建设者把血汗洒在边疆,边疆以丰盛的瓜果美食回馈建设者。在哈密,我们亲身体验到了这一点。
每到春夏之交,哈密便开始有杏子,夏秋则有西瓜、哈密瓜、葡萄、桃子、苹果和大枣奉上,深秋还有晚熟的冬哈密瓜和冬西瓜,这两样是可以放到冬天吃的,民间传说“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此言不虚。

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哈密的街道“大十字”已是最繁华之处,它是文化、商业、服务业的最集中的地方,一到星期天和节假日,商店和电影院人员最为密集,热闹非凡。哈密还有一条街也非常出名,这就是“花果山路”。它的来历说明了自历史上哈密就是盛产瓜果的地方,这条街当时己是地委、地区专暑等党政机关所在地,但是院子里还存在着许多果树。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种植着各种果树的大果园,后逐渐衰落,但在这条街上售卖瓜果沿袭了许多年,并且瓜果堆积如山,从而逐步被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叫花果山,最后把这条街叫做了“花果山路”。

我们厂的司机和装卸工人在去各基地、工地送加工好的门窗家具等产品和建筑材料过程中,在沿途发现了许多果园和瓜地,这也为我们给职工搞福利创造了条件。在夏天西瓜成熟的季节厂里就派车深入瓜地,把最好的瓜拉回来。先是免费给各车间送几十公斤西瓜,然后平价卖给职工。有时车间里干部职工自己凑钱买上一大堆西瓜,生产中间休息时,大家围在-起痛痛快快地大快朵颐。在夏天,我们每个车间,每个办公室和职工宿舍都存放着许多西瓜,几乎每天都有的吃,来客人谈业务的,都是用西瓜招待。那时有家的都是拿麻袋买西瓜,家家户户都存放着几十公斤西瓜。

有一次给工地送材料的司机归来,提着一篮子用树叶盖着的水果送到办公室。这次买的什么?咋才一篮子?大家非常好奇,我们车间是离办公室最近的,听说又有水果了,赶紧跟着去办公室打听,一问是蟠桃!蟠桃?第一次听说,马上联想到西游记里给王母娘娘送的蟠桃,可揭开篮子上的树叶,一看:真是又大又扁粉红色的桃子!个很大却是扁的!从内地来边疆的建设者们,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桃子。大家急着想尝尝,司机师傅说别急,因太贵,只能剝一个分给大家尝一小块!只见他轻轻一揭皮就剝下来了,用小刀切成小块,每人尝一块,呀!真甜,真香,太好吃了!大家赶紧问多少钱一公斤?“不称重,一元钱一个!”司机师傅认真地回复大家。这么贵?要知道一元钱可以买几个西瓜了。司机师傅解释说,这种桃子产量少,过去是给国王的贡品,一般人平常都见不到,这个果园就那么几十颗树,产量很低,而且其它地方根本没有这种果树!没办法,最后只能每人买两个,来晩的还没有了。

哈密这桑树也很多,在去西河坝的路上就有几棵大桑树。在结桑葚的季节,我们就去树上自己摘着吃,没有人管,当地人很少吃,也没有卖的,后来人们发现了商机,开始采摘,提着篮子到我们住地售卖了,一角钱一大碗,人们吃得嘴唇、脸上、手上都是紫色的果汁。哈密瓜更是大家所喜爱的,特别是刚到哈密的那一年,都是第一次吃到哈密瓜,又脆又甜,让人吃不够,开始不知道,有的人因为贪吃,结果上火了,还得想办法“去火”。西瓜和哈密瓜都有晚熟品种,都可以放在菜窖里保鲜到冬天吃。哈密瓜存放也是有讲究的,每个都用网子吊起来,才不容易坏。

因为水土和日照的原因,哈密大枣核小肉厚,甜度高。而且几乎每家的果树中都有枣树。当年我们很奇怪在街上几乎见不到卖大枣的,主要是自然种植,没有形成规模,自种自吃。要想买就要去农家问询购买。我们有一些哈密当地招的工人,我们想吃枣了就到他们家去,会送你一大袋子大枣。改革开放后哈密大枣开始出名,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扶持种植优质品种,“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便换钱”。当我一九九四年路过哈密时,老评剧院那条街两边人行道上,摆滿了卖哈密大枣的摊位,已经有了规模。
如今哈密己闻名遐迩,哈密瓜和大枣等己遍及全国各地、海内外瓜果市场。瓜果飘香的哈密,你给建设者们留下了永远的美好记忆!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