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七十九辑「飘舞的剑」(5591辑)

九
第二天,香香果然约请了州城内的历届举人们都聚集到了鱼山,都坐进了碧琉璃精舍。
围桌而坐的还是当年那些举人。不过大家都年长了二十岁,不少人都已现老态了。特别是张钧,已经是年近七旬,拄着拐仗颤颤巍巍的了。
丁宝桢:“众位仁兄,我们就不再多说什么恭维话了。宝桢此次回乡,万没想到平远州会是如此满目凄凉、民不聊生。如何拯救斯民于水火,宝桢很想听一下众位仁兄的高见。”
谌厚庆:“对这个事情我们早有议论,平远州如此没落,全因在任知州为吏不仁,只顾自己花天酒地,不顾百姓死活。我们已经几番向府向省去书反映过了,却一直得不到回音。”
李国勋:“诚如谌兄所言,这个狗官魏淑曾只会做两件事:喝酒和捞钱,从来不理民生之事。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庄稼欠收,百姓生活艰辛,竟有举家饿死之事发生。不少人挺而走险变为贼盗。出城两、三里就有强盗出没。噫,平远之难,何日可去乎!”

丁宝桢:“宝桢昨日来到织金关,就遇见了两个抢人的人。谁知到了这两人的家一看,两人确也是为全家活命而抢人,直令宝桢又恨又怜,感慨万分。”
谢卓塘:“此事我等小民人微言轻,上宪听不进去,宝桢兄官大言重,可否到省与我们贵州的抚台曾壁光大人相商,找一个良吏来将这个魏淑曾给换了。如此,宝桢兄就是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了。”
丁宝桢:“宝桢亦有此意。明日回牛场后,后日就上省城去一趟。”
张钧:“既然这样,我等再与宝桢兄同饮一杯,唯望宝桢兄如愿以偿。”
众举人纷纷而起,一一与丁宝桢碰杯。
丁体娟一阵风地进门来,将手里的一张纸片递给丁宝桢:“父亲,大哥填了一首词,叫我拿给你。”
丁宝桢接过纸片,略看了看,微微地点了点头。
李国勋接过纸片,仔细看了,高声叫道:“好词,好词!”
谢卓塘:“既然是大公子的杰作,想必是好的,因为深得宝桢兄真传啊!”
张钧:“叫大公子来我们见见。”

丁体娟:“等一会我们四兄妹会来向众位伯伯叔叔敬酒的。”
谌厚庆:“既然是好词,那就请香香给唱好不好?”
香香:“香香今日嗓子不爽,唱不好的。叫我女儿来唱吧。”
李国勋:“有其母必有其女。可是你女儿在哪呀?”
香香:“与丁老爷家公子小姐在另一席呢。我去喊她来。”
丁体娟:“香香姨母坐好,我去叫来。”
丁体娟出去片刻,把花花带了进来。
花花:“花花拜见众位老爷。”
香香将手中的纸片递给花花:“花花,你给老爷们唱一下这首词吧。”
花花接过纸条看了又看,才对众举人:“这是一首《沁园春》,刚才丁公子给我们读过的。花花就献丑了!”
花花唱道——
游子还乡,千种思绪,万端感伤。看昔日锦绣,无端践踏,芸芸百姓,累遭祸殃。盗贼蜂起,怨声载道,最恨庸吏冷心肠。是可忍,孰不可以忍?泪洒凉江。
所幸青山依旧,看苍穹丽日碧天朗,思皇恩浩荡,一统金瓯,国朝疆土,岂容跳梁?何日换得,赤子替代,收拾河山弦更张。除旧弊,看安居乐业,万民小康!

歌声中,丁宝桢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以下场景——
织金关丁体常兄妹解救被抢的人;
被迫沦为强盗的杨发宽兄弟那破败凄惨的家;
遍地旱象,庄稼叶枯杆黄;
州城中市井萧条,满街乞丐;
知州魏淑曾烂醉如泥,语无伦次;
丁宝桢双眉紧锁,脸色严峻;
原先只想借修墓的机会回家乡清闲一些日子的丁宝桢,眼见家乡的满目疮夷,心中无比地沉重。他不能容忍州官的麻木不仁,决心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家乡作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