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
﹀
﹀
在江苏乃至中华文化版图上,淮安的地位算不上显赫,但是却也光彩熠熠,不容忽视。客观地说,淮安文化是江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人文淮安”,梳理淮安的文化脉络,分析淮安的文化特质,认识淮安的文化禀赋,以求促进淮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水是淮安的宿分和宿命,淮安的历史命运和水紧密相连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地跨淮河两岸。
淮安自古地势平坦,河湖密布。全市最高点为盱眙县仇集镇境内的无名山,真高231米;全市最低点为楚州区博里,地面真高仅2.3米—3.3米。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现市境内有京杭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此外,还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并与邻市共享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湖泊面积占11.39%,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自从大运河开通之后,淮安便成了沿线的重镇。唐代时,楚州城十分热闹、繁华,商品贸易极为兴旺,在开元寺、龙兴寺前形成的庙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阿拉伯人、日本人、新罗国人,都不远万里来此做买卖。白居易把这里盛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白居易这首诗是赠给楚州郭使君的,全诗是这么写的:“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唐以后历代都有官员驻守淮安“督漕盘查”。明清两代还在淮安专设漕运总督衙门,以中央大臣督查漕运。淮安手工业、酿酒业、饮食业随之迅猛发展。淮安板闸船厂工匠多达600多人,每年将560只左右的新船送入运河。外地商船“牵挽往来”,致使淮安“百货山列”,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热闹繁华,俨然省会”。白天,城内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晚上,城边运河里的过往船只“连墙月下泊”,城内“千灯夜市喧”。明清两代,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岸“四大都市”。明清时期的商人由南而北,到了淮安,一般都是在清江浦的石码头舍舟登陆,北渡黄河,到王家营去换乘马车。由北而南正好反过来,必须弃车马过黄河,到石码头登舟扬帆。这就是所谓的“南船北马”。
淮安位于苏北腹地,东接盐城,西邻安徽,南靠扬州,北方靠连云港和宿迁,号称“九省通衢”。黄河改道夺淮之后,运河梗阻厉害,淮安的地位就越显重要。
但是,当1855年黄河北徙,运河的北上运输能力基本消失,漕粮多改由海运后,淮安的地位跟着运河的衰落一落千丈。
黄河没有改道进入江苏之前,淮安是个非常富裕的区域。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宋代诗人秦观在登泗州城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阳间。林梢一抹香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而黄河夺淮之后,彻底颠覆了整个淮河水系,从此淮河两岸灾情不断,民不聊生。这对淮安的经济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和破坏。
淮安还有一条重要的河就是盐河。盐河是淮盐输出的重要运道。淮阴,旧为盐漕必经之处,地当南北通衢,故商旅繁盛。道、咸间纲盐改票,西坝成为票盐的集散地。其时,淮南、淮北盐场生产的食盐全部经过盐河囤积西坝进入中运河、洪泽湖运销到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道光十一年后,盐商在盐河南岸的王营西坝纷纷建立起18家盐栈。他们一方面收购屯集食盐,一方面把盐运向外地。盐业也带来了王营西坝的繁荣。当盐河盐运的功能减弱和消失后,王营西坝也随之衰落。
淮安的兴衰和水密切相关。
二、淮安文化是有别于吴文化的另外一种水文化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江苏南部,古称震泽。太湖水域面积约为3159平方公里。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近年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因陨石撞击而形成,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连接大小湖泊180多个,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风光秀美,水面烟波浩瀚,峰峦飘渺。太湖水产丰富,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天下闻名。太湖的性格和特点是兼容并蓄,温润平和,敏慧灵动,清健秀逸,动静相宜,刚柔相济。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一个巨大的悬湖。洪泽湖有温柔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暴烈的一面。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周桥溃堤,高达数丈的巨浪撕开堤坝,冲出了几十米深的大塘,到了第二年仍无法堵塞。朝廷遂令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前往现场堵塞缺口。此后,朝廷又出巨资,用6年时间,于道光十年(1830 年)筑成长737米、顶宽33米的内堤,并用条石砌成护墙,始将大塘紧紧围住。
苏南人对水的感情是亲近、亲切、依赖。淮安人对水的感情有爱,也有恨;有亲近,也有拒绝;有依靠,也有排斥;有屈从,也有抗争。
三、水对淮安文化的深层影响
(一)水影响了淮安的文化个性
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地处运河与淮河的交叉点上,为“九省通衢”、“咽喉要地”。“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经末口入淮北上。制盐业兴起后,南运的淮北纲盐囤积于淮安,沿海所产之盐业都要运到淮安批检,淮安因此成为重要的盐业中心。海内外商人,甚至大食、日本、新罗等国商人都远涉重洋来此贸易。这使得淮安成为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汇之地,形成了淮安文化融通南北、兼收并蓄、中庸中和的特点。
淮安古时是个土壤肥沃、水草肥美,宜渔宜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淮安就已出现种植稻谷的原始农业。《禹贡》中有“淮夷璸珠暨鱼”的记载。苏轼过淮安涟水时曾留下佳句:“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清光绪《 清河县志》 载:境内“六畜富扰,尤多羊马,或数千百蹄色别为群,或纵牧河岸望若云锦”。
因为运河带来了淮安的发展和繁荣,故而淮安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遗存。如:唐文通塔、宋镇淮楼、金天德大钟、明清淮安府衙、漕运总督署遗址、清江大闸、石码头桥。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水文化特质和南北文化交汇的特征。淮安历史上出现过大将韩信等名人。黄河夺淮之后,淮安成为洪水走廊。这些使得淮安与名人有关的传说以及与镇水有关的传说很多。淮安历史上曾十分繁华,为运河沿线的重镇,唐代时的楚州其繁华程度仅次于扬州。城市的繁华促进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因此,淮安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淮安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如金湖秧歌、十番锣鼓、南闸民歌、淮海戏、淮剧、香火戏等也都和特定的淮安水乡环境以及由水路而带来的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有直接关系。
水对淮安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多重和多方面的。运河漕运和盐河盐运的兴旺给淮安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自信和开放。运河漕运和盐河盐运的衰败给淮安带来了经济上的衰败,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自卑、保守和封闭。同时,因为运河漕运和盐河盐运都与官府和商人有关,他们利用垄断经营聚敛的财富数以千万、万万计,他们在河下营造第宅、园林,以致区区河下“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园林则达70多座。他们“出则仆从如烟,骏马飞舆,互相矜尚”,入则华筵连宵,歌吹竞艳,挥霍无度,这给淮安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官本位的烙印。此外,不断发生的水患使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地面上仅有的物质文化遗存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导致淮安民众的文化感不断减弱和普遍缺失。
四、战争对淮安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中,淮安地区几乎都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沿淮的合肥、寿阳、盱眙、淮阴和角城(今泗阳县和淮阴区交界处的三岔、李口附近),都是军事重镇。该时期在三大重镇及其附近发生的战事数以百起,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晋、前秦淮阴之战,北魏、刘宋盱眙之战,北周、陈泗水之战等。
五代时,沿淮有过几次军事纷争,其中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一次最为残酷。这年正月,周世宗率兵攻南唐楚州,遭到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攻44天不克。城破后,“周兵怒甚,杀戮殆尽”。楚州遭到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楚、泗二州遂成为南宋与金元对峙的前沿,再度受到兵火的长期荼毒。从宋高宗建炎(公元1127一1130年)初到宋金“绍兴和议”成立,10多年中,淮安几乎无岁没有战事。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以后的10多年中,以参加“红袄军”起家的李全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于淮河南北,且反复无常,时而归顺南宋,时而投降蒙古,淮安备受蹂躏,而以楚州、涟水为最甚。旋又遭到蒙古军队铁蹄的践踏,楚、泗二州大地再度成为“兵马走廊”。其中较有影响的战事有:赵立保卫楚州之战,魏胜淮阴抗金之战等。尤以赵立保卫楚州之战最为惨酷壮烈。长期的宋金战争,使楚州、泗州一带人民毙逃殆尽,十不遗一。楚州保卫战之后不久的绍兴六年,韩世忠驻节楚州时,楚州城及其周围地区已成为无人区,田园荒芜,屋舍尽被破坏。幸好有几万从淮阳军(今邳县)志愿跟随来的老百姓,在韩世忠和梁红玉的统一安置下落了户.楚州才又饮烟渐稠。
元朝末年,淮安路成为红巾军最早占领的地区之一,战事频繁。
明嘉靖年间,淮安市境内曾一度受到倭寇的严重骚扰。
明末清初,淮安一带又经历了一场历时10年的动乱。祟祯九年(公元1636年)秋,上百万农民起义军进入盱眙县境,攻入县城。次年正月,张献忠合罗汝才、马守应、刘国能等,自湖北襄阳东下,与江北农民起义军革里眼、左金玉等会合,在攻陷六合、天长等县后,再次攻克盱眙。
抗日战争时期,淮安蒋坝曾遭受灭顶之灾。
战争多次给淮安带来人口迁徙。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因中原大乱,居民纷纷避地江南,散居武进、常熟等地。同时,中原的士族大量向江淮地区迁移,淮阴一带是首先到达的地区。东晋名将祖逖,就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永嘉以后,又陆续有过多次较大的迁移,如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姚襄徙屯盱眙,“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宋明帝时,宋失淮北,又有大量流民移居江淮之间。由于流民南迁太多,曾先后在江淮地区侨置许多北方州郡,以为安置。明朝初年,也曾进行过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之民14万户于凤阳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
战争给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破坏,但人口的迁移也给淮安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和重组。
五、淮安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951年,南京博物院在原淮安县境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遗址。这是黄淮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标本,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早于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
(二)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具有典范性的母爱形象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漂母饭信”体现了漂母具有东方色彩的博大的母爱。漂母与孟母、岳母并称中国“三大杰出母亲”。
(三)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类型
韩信:“胯下之辱”、“一饭千金”。大丈夫能屈能伸、知恩图报。
关天培(1781-1841年)字仲因,号滋圃,淮安人,生于淮城一个平民之家。小时候因家贫而辍学,弃文习武。初为淮安府巡守营亲兵。清嘉庆八年(1803年),得中武庠生,被任命为漕运总督部院右营把总,后擢升淮安城守营守备、扬州中营守备。道光二年(1822年),他奉命海外缉盗,功绩显著,被授为苏淞营参将,后晋升太湖营副将、苏淞镇总兵。道光十四年,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经营南海海防、抵御外侮的重任。关天培协助林则徐成功地进行了虎门销烟。道光二十一年,英军大举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率兵死战,自黎明至午后,士卒大多战死,关天培亲自点燃大炮,身体受伤几十处,鲜血染红衣甲。后被飞炮击中,英勇牺牲。其宁死不屈,以死报国。
周恩来:大公无私,清正廉洁,谦虚谨慎,爱心博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光耀千秋的文学经典
汉赋大家枚乘的《七发》。《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首段为序,借吴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缘由:贪逸享乐、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所造成,指出这种病非药灸所能治,唯有“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第二至八段,即写吴客以七种办法启发太子,为他去病。前六种是为他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结果都不管用。最后吴客向太子推荐文学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张。《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小说从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刘鹗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他在书中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对清廷官场的批判切中时弊、独具慧眼。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叹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五)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影响深远的中医经典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吴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号鞠通。他出生于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一书香门第。其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后得温病而逝。吴鞠通36岁正式行医,悬壶济世四十年,著《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享誉大江南北。“伤寒张仲景,温病吴鞠通”。长期以来,中医界认为他与汉代张仲景比肩而立,为我国中医史上两大柱石。《温病条辨》是我国中医学第一部系统地、完整地、有创见地论述温病辨证论治规律及理、法、方、药齐全的温病学全书,它彻底纠正了“伤寒”与“温病”同法论治的弊端,“俾二千年之尘雾,豁然一开。”论证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湿温、秋燥、暑温、冬温、温疟等九种温病证治,确立了清热养阴的法则,具体提出了清络、凉营、育阴治法,使后人在治疗温病时有了“尺度”。医家评价曰:“是书于温病固详且备矣。”
(六)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别具风味的淮扬菜系
淮扬菜系是中国重要的菜系之一。淮扬菜选料严谨,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制作精细、风格雅丽;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菜品形态精致,追求本味,清鲜平和。淮扬菜系著名菜肴有软兜长鱼、平桥豆腐、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文楼汤包、开洋蒲菜、钦工肉圆、高沟捆蹄、水晶肴肉等。共和国的“开国第一宴”即以淮扬风味菜肴为主。
(七)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特色鲜明的美酒文化和酿酒技艺
(八)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和独具魅力的舞台艺术形象
王瑶卿(1881—1954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代表作有《徐策跑城》《乌龙院》《萧河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扫松下书》《斩经堂》《清风亭》《坐楼杀惜》《义责王魁》《打严嵩》等。
宋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荀慧生传人。主演过70多出传统和现代剧目,尤以《红娘》一剧蜚声海内外,多次晋京,两次赴香港、台湾、加拿大交流演出,被人们誉为“活红娘”。主演的《金玉奴》、《红楼二尤》、《霍小玉》和《鱼藻宫》等,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或被录音、录像。
(九)淮安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具有淮安特色的运河文化和大湖文化
作为运河沿线的重镇,淮安形成了具有淮安特点的运河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由于境内洪泽湖的滋养,淮安还形成了具有淮安特点的大湖文化。
(十)淮安为当代中国贡献了众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周恩来、陈伯尘、王辛笛、袁鹰、陈登科、吴强、张贤亮、周本淳、萧兵、赵恺、闵抗生、司马中原、孙旗、蓉子、郎静山、滑田友、谢铁骊、谢冰岩、宋长荣、杨秀英、章农、吴锡兴、戚庆隆等。
六、淮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淮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有文通塔、镇淮楼、漕运总督署遗址、韩侯故里、明祖陵、清晏园、吴承恩故居、周恩来纪念馆、洪泽湖大堤、淮海戏、金湖秧歌、淮扬菜、今世缘酒、盱眙十三香龙虾等。
文通塔: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西临运河。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高44米,13层。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时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时,文通塔仅余2层,后来重建时只修了7层。现塔系砖结构,无梁柱,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淮楼:雄踞楚州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
漕运总督署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位于淮安古城区中心,镇淮楼北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漕运总督总管天下漕粮北运,担任漕运总督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员。各省的漕运事务都要接受淮安漕督署的管理。管辖各省粮道、漕标及各卫所。明代漕督还兼江北四府三州的巡抚,是明代最重要的地方大员。漕运总督署遗址原占地3万平方米,南北长33.5米,东西宽100米,高出地面1.5米。建筑规模宏伟,有房213间。漕运总督署是淮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其遗址是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历史佐证。
韩侯故里: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有漂母墓、韩信钓台等与韩信传说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
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清晏园:苏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不是江南园,胜似江南秀”。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河道总督靳辅所建。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
吴承恩故居:吴承恩故居坐落在淮安楚州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河下地处淮城西北部,背靠里运河。故居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内有书房等建筑。
周恩来故居及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驸马巷内。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1992年1月16日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周恩来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而建立的一座大型纪念馆,是一座展现周恩来一代伟人风采的巍巍丰碑。
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又称“捍淮堰”。明永乐元年陈宣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明万历年间,河漕潘季驯将大堤延筑至蒋坝,洪泽湖大堤基本建成。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2006年5月25日,洪泽湖大堤作为汉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淮海戏:淮海戏属于“拉魂腔”系统,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淮海戏的表演幽默风趣,有着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
金湖秧歌: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畅。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金湖秧歌音调非常优美,它的旋律中具有“变宫为角”、“变徴为角”、“以商为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手法,特别是在短短的单乐段中,竟有三个不同宫调系统的调性作连续的同调式的变调,这种复杂的调性运用手法在我国的民歌中是独特的,它的音乐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淮扬菜:淮扬菜指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淮安等地的菜肴。淮扬菜注重刀工,刀法细腻,口味清淡。主要菜品有红烧狮子头、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开洋蒲菜、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
今世缘酒:原名高沟大曲。始于西汉,盛于明清。1915年,裕源槽坊酿制的高沟大曲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今世缘酒由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出品,已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名酒、中国十大高端商务白酒、中华婚宴首选品牌等。现为国家外交部及江苏省政府接待指定用酒。
盱眙十三香龙虾:盱眙十三香龙虾味道独特,具有麻、辣、鲜、香的特点,随着盱眙龙虾节的举办而走红大江南北。
七、优秀的文化禀赋
淮安具有诗性、包容、中和、仁爱、济世、坚忍、自强等优秀文化禀赋。
诗性。淮安文化的母体中具有诗性品格。这种诗性品格表现为高远的情怀,智慧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创新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提升和超越世俗生活的能力。淮安出名酒。淮安出《西游记》。淮安出辞赋大家、诗人、作家、艺术家。这种诗性品格在淮安的文学艺术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皆有体现。
包容。运河贯通南北,处于运河中段的淮安也形成了包容南北、兼收并蓄的特点。城内的清晏园有江南园林特征。河下古建有着具有徽派特点的石雕、木雕和砖雕。
中和。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淮安人性情比较中和与中庸,不偏激,不狂怪。
仁爱。淮安人为人厚道,善良诚恳,有仁爱之心。
济世。淮安人有天下情怀、责任意识、济世品格,有牺牲精神。这在枚乘、关天培、吴鞠通、周恩来的身上均有所体现。
坚忍。在长期与水患作斗争的过程中,淮安人养成和形成了一种十分顽强和坚忍的品格。
自强。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淮安人具有自强的品格。
八、文化中的不足
淮安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文化自觉不够。
已经拆除的古淮阴历史文化遗产(1996年至2006年):
(一)历史文化街区
1、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古淮阴“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佐证,明清时最为繁华的街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登岸畅游之处,1996、1997年“承德路一期工程”时被拆除。
2、花街历史文化街区。自清江浦开埠以来,为皇宫做绢花得名,商业繁茂,百业兴旺,明清时最为鼎盛。1998年承德路二期工程、2004年建设“文庙新天地”时被拆除。
3、牛行街历史文化街区。回民教会集聚的街区,以牛羊美食驰名中外。被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誉为“飘散着牛羊肉香气的老街”。1998年“承德路二期工程”时被拆除。
4、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清江浦开埠以来最为繁华热闹之处,有淮阴“夫子庙”之称,以庙会、商贸繁荣而著称。都天庙前街于1998年扩建淮海南路时被拆除。
5、十里东西长街历史文化街区。浓郁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群,2004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6、同庆街历史文化街区。浓郁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群,2003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7、清江浦东大街、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浓郁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2002年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建成不伦不类的商住楼,两条大街已失去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格。
8、荷花池历史文化街区。内有滴水巷等明清老街,2002年新建“荷花池小区”时被拆除。
9、洪门街文化街区。淮阴卷烟厂东,明清时紧靠清江浦楼的一条最繁华的街道。2002年建设“荷花池小区”时被拆除。
(二)文化名人故居
1、陈白尘故居。(清代建筑)清浦区东大街进彩巷,出生在东大街并长期居住,2001年“庆华小区”二期工程时被拆除。
2、谢铁骊、谢冰岩故居。清浦区官园坊,1998年建“华城小区”时被拆除
3、李一氓住宅。(清代建筑)清浦区安乐巷,1998年建“华城小区”时被拆除
4、王瑶卿故居。(清代建筑)清浦区火星庙街7号,尚存明清风格朝南主屋三大间,一正方形院落255平方米,挂“淮安名人故居”牌,2004年人民小学修建操场时被拆除。
5、王叔相故居。(清代建筑)清浦区东大街厅门口巷24-6号,清代风格三进院落55间房,挂“淮安名人故居”牌,2002年建“锦江花苑”时拆除。
6、林默予故居(清代建筑)清河区文昌阁越河街2号,尚存南房三间及院落,2003年建住宅小区时被拆除。
7、左宝贵楼(清代建筑)原清末淮扬镇总兵左宝贵官邸,清河区十里东长街清真寺西侧,尚存朝北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以左夫人楼最为有名。2004年建“美食一条街”时被拆除。
(三)宗教建筑
1、观音庵。(明代)清浦区大闸口东,尚存大殿等主建筑,大殿被清浦区闸口派出所占用。2004年建设“文庙新天地”时被拆除。现重建。
2、陈潘二公祠。(明代)清浦区市光华化学厂院内,明宣德年、弘治年圣喻祭祀碑2块。2003年被拆除。
3、大王火星庙。(清代建筑)尚存主殿、偏殿两座,原中洲半岛上。2003年美食节“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4、美国基督教会鸡笼巷6号教堂。(1893年建筑)原老坝口小学院内,两层西式楼房1座。著名美国牧师赛兆祥及赛珍珠居住过。2000年老坝口小学扩建操场时被拆除。
5、美国基督教会同庆街14号教堂。(1895年)平房一处,2000年被拆除。
6、美国基督教会钟楼。(1895年)位于同庆街,抗日战争时作为全城报警之用,已被列入拆迁范围。
7、普应寺。(明代建筑)淮阴卷烟厂院内,尚存前中后殿宇三座。2003年淮阴卷烟厂技改中建新大楼时拆除。
(四)文化建筑
1、玉壶春饭店(清代建筑)大闸口东侧,清江浦著名的饭店。2002年建美食一条街时被拆除。
2、新半斋(清代建筑),东大街上,为纪念抗战胜利改称胜利饭店,后迁至博古路西大街口,1998年建华城小区时被拆除。
3、娃娃井(唐代),清河区老坝口幼儿园内墙角,已填塞。
4、跃龙池。慈云寺西南,明武宗“南巡”在清江浦溺水处,称为“跃龙池”。1998年承德路二期工程将其填埋。
5、清江浦古城东门(安澜门)城基及古城垣(约2米高、100多米长),2000年承德路二期工程时被拆除。
6、陈潘二公祠(明代建筑)清浦区市光华化学厂院内,祀治水大员、水利专家陈瑄、潘季驯。原有大殿五间,明宣德年、弘治年圣喻祭祀碑2块,2001年被拆除。
7、清江大闸。1998年新建承德路插进清江浦大闸西侧和慈云寺门前,破坏了大闸口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氛围。
(五)革命纪念地
1、解放淮阴攻城指挥部(1945年)大闸口回民饭店,2002年建美食一条街时被拆除。
2、华中银行旧址(1945年)原苏皖边区政府华中银行所在地。2003年改造东大街时被拆除。
3、苏皖边区六地委办公楼。今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东首,2005年底复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时被拆除。
4、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宿舍楼。原淮安师范院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初被拆除。
在河下古镇,可见断碑残刻或砌于墙壁,或做门抬石,或放在河边作垫脚石,或作桥梁的基石,或砌做猪圈。还有的石刻、记事碑文被敲碎充石子铺筑水泥路。
文化自信不足。将淮阴改为淮安,背后所透露的信息就是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视野狭窄。淮安人的文化视野大多还局限在淮安之内,在一个小范围小圈子里自我陶醉自满自足,这使得淮安人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奋进意识、赶超意识、卓越意识不强。
九、“人文淮安”的未来希望
淮安要提高文化自觉,认识文化禀赋,树立文化自信,开阔文化视野,追求文化创造,促进淮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该文系戴珩2010年11月6日在淮安市洪泽县讲课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