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本作者,曾顺和,中共党员。于194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青神县,西龙镇长池村歇马台。1969年起服兵役4年。后考上昆明工学院,1976年毕业后分配到德阳市,一化工企业工作,直到2009年退休。
退休前,业余爱好文学写作,写诗歌、散文,也写小说。退休后,又爱上歌词歌曲创作。边自学边创作,先后写作歌曲两千余首,多数在原创歌曲网或中国词曲网上发表,有获好评。点击率过万的歌曲,有200多首。
写过出小说、诗歌散文、词曲和影视作品,累计上百万字。 特别是,革命题材短剧《光辉灿烂照西山》,被县文联采用排练演出,反映不错。
后又写了几部,以革命题材为主要历史背景的影视文学剧本,如《毛慈影西山历险记》、《帼国英雄毛慈影》、《西山惊雷》和《光辉照耀思蒙河》,上百万字。先后在网上发表。荣获“网嘉”和“知名作者”荣誉。

此外,本还抽出时间,到川中革命老区青神县,写红歌唱村歌。创作镇歌村歌,有一百多首,首创四川村歌镇歌系列创造活动,被青神县、眉山市电视台,《四川观察报》,《四川农村日报》以及《人民日报》采访,报导。
与弃非老师等倾情合作的歌曲,《坚持》、《白色的戒装》、《凝聚》和《战胜新冠肺病报国安》,四首抗疫歌曲,被湖北电视《风雨同歌--中国抗疫主题原创MV征集典藏》征集、展播。
另外,《我的新蓟州》和《梦的殿堂》两首歌曲,曾获“超星杯”《高校图书馆馆员之歌征集》优秀作品奖。
2023年8月26日,被《中国词曲网》评为,优秀原创词曲作者,荣发奖杯和证书。这是自己十多年来,坚持创作而获得的美好收获。

这是几十多年来,我把别人打麻将,坐茶馆,旅游的时间、精力几乎全都用在了学习创作上,希望以此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美好的精神食粮,做点工作,而努力创造,得来的最好收获。 回想一下自己,能有今天的收获,主要在于四“坚持”。
一是坚持学习。之前,我除了能识点简谱外,其他的音乐知识基本为零,更不知如何作词写歌了。于是就找些有关的资料书籍来看,从零开始学习,边自学边写作,慢慢积累地提高,也向我们网上的老师们学习,向周边的有关老师求教。
二是坚持修改提高。说实话,创作一首词或曲,三异其稿是常事,有的,说十异其稿也不为过。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写,不断完善提高,直到自己认为可以后才发稿。

三坚持群众中去,向实践学习。为了提高自己,写出人们心里需要的歌曲,我在2019年至2021年,用两年多的时里,到革命老区,选择一个乡镇,逐村走访座谈,了解村情民意,乡情,收集基础资料、素材,以增加自我感情、认知,把现实的乡情民情融里创作中,为村民写歌,教村民唱歌,帮培养革命老区文艺骨干,
宏扬红色文化,丰富老区人民文化生活。做到村村有村歌,镇里有镇歌,并根据掌握的历料和现实的文化素材,还配套写出二到三首有关村情的歌曲,以形成村歌镇歌糸列。使每个村都能用村歌做成,唱自己演自己的节目,表演义20到30分钟。变过去学别人,唱别人,演别人,宣传别人,为之后的,唱自己,演自己,宣传自己,提高自己。以丰富老区文化生活,宏扬红色文化精神。
最后,形成了村歌镇歌系统歌曲共47首,汇集成册出书,成为市里唯一首创的村歌集。并先后开展村歌镇歌培训,传唱,演出40多场次。
先后被省、市电视台,四川农民报,四川观察报等相继报导。效果很好,对自己的歌曲创作也提高很大。
四坚持初衷,继续圆梦。我退休后,自学写歌,不是为了出名,成什么家啥的,只是为娱乐晚年,丰富老年生活。不去打牌,搓麻将,坐茶馆,那样耗时,有时还发生口角矛盾,闹些不愉快。继续在写歌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娱乐自己,丰富晚年生活,同时,也丰富、繁荣祖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作点贡献。
谢谢共赏!
曾顺和
2024.03.24敬逞
作者联系:QQ 948507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