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穆,国粹中医传承人!
文/刘生康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二月二,龙抬头。岳阳古今中医研究所李穆的一部新书,近日在热爱中医的好友群中传阅,许多人一翻便不释手。书名《我走过的路》,很平常,没有副标题,也无高深之语。书的内容则令读者感慨,满篇家国情,生生为医学。家乡李师坡的风土与神奇、忧郁的童年时光以及青壮年后成长历程在他的笔下,酣畅淋漓,娓娓道来,其乡村传奇,波澜跌宕,慷慨悲歌;其创业艰辛,如歌如泣,余音袅袅;其为中华医学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值得点赞,令人倍加感动。
世上每个人有自己的路,好过错过都走过。正如书中序言说,家世或不同,追求则各异,不同人生不同的路。李穆走的是一条为传承中医而读书求学与创业创新之路。这条路不寻常、不平坦,14岁学医18岁走乡串户的贫寒学子,行医坎坷,一路艰难曲折,峰回路转,低谷窘迫,书中尽述。全书彩印,共20个章节,40万字,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封面亦别致,一条路由近至远,由下至上,荆棘丛生,崎岖难行,寓意生活的艰险与理想之高远,展现出作者一生的孤独心境与崇高情怀。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名人自传历来是国史和地方史的一部分。《我走过的路》以个人传记的纪实,折射出现代与当下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书中城乡两条主线重叠。乡村史贯穿于自小学医行医与求学的经历程,城市创业则回顾改革开放中为医学殚精竭虑的历程。全书以第一人称,全景式回顾家族的悲欢离合、世间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看其往事如烟,岁月留痕,一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鲜花美酒与艰险困苦,令人感怀。
从平江大山中走来,作者自小悲天悯人,个性倔犟。就读于湖南中医学院,曾在省人民医院实习,本可在长沙大医院就业,他却立志回报家乡父老。在乡村工作了8年,在组织部长关照下,推荐其作为岳阳第一批引进的科技人才,先在一家大型企业任医院院长,后调至政府部门,又主动退职成为民间医研机构创始人。
30年来,他以敢为人先的一己之力,开辟出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数个第一,荣获十多项中央省市级荣誉称号。近年城乡两栖,每周在市区医馆和乡村诊所巡回,为方便病人他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乐此不疲。有从政的能力和机遇却不从政,有发明专利和经营实力能赚大钱却一再放弃,李穆毕生为发展中医药舍小家、顾大家,矢志不渝。他高扬“大医精神”,秉承良医情怀,坚持做一名明医,始终把治病救人的职责放在第一位。
“磨砺增才智,勤奋出真知”,凝结着李穆人生的自励自强。通览此书,读者偑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家族往事中的点点滴滴,行医数十年的细枝末节,皆如数家珍,毫无违和。他对其时代背景的把握、乡村史料的梳理以及亲友们各类资料收藏齐全,仅入编的近百张乡村人物肖像就令人咋舌。朋友圈则叹服他对古今医学的研究以及生命之道的探寻,细致入微,宏大叙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前一段,因到外省参会,他旅途劳顿,大病一场,数日粒米未进,未全愈坚持诊病与编书。近年接连有新书出版,着实不易。以羸弱之躯,为行医和编书只争朝夕,拼搏之狠令人难以想象。
李穆学医自幼家传,又系统受教,中西兼学,专业精湛,喜思善辩,看问题思维独到,更有一种使命感。半个世纪以来,他执着地做一件事,一切只为中医药的传承。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激起他人生的如鱼得水。他担任过数家医院的院长,企业管理中大刀阔斧改革,爱卫办工作参与全市文明创建实践,任岳阳市农工民主党市委秘书长时,领衔创花板桥药材市场,开发岳阳中草药资源。政治上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履民主党派之职,为岳阳经济建言献策;学术上主持全国中医药重大课题,前往贵州等省调研,并完成22项临床研究。晚年为中医发展竭尽全力,在乡村建成“一馆五堂”以及历代明医石雕长廊和中医药文化长廊等标志性景观。一生的修炼修为,使他成为有真才实学的科普专家、全科医生和中医药领域的代表人物。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苦心耕耘者,终有收获时。李穆在岳阳中医学领域内,荣誉迭加,人称获奖专业户。他的专著《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在中华医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中获三等奖。本人先后被农工民主党授予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获国家卫生部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以及省市优秀科普专家等荣誉。
自创建海联中草药研究所至岳阳古今中医药研究所,李穆行医办所两不误,理论实践两相合,一年一个新台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30年中每10年举办一次大型工作汇报会,为中医造势,为传播国粹,每次既隆重又富有成效。还在李师坡举办纪念李时珍医著500年座谈会,重要史料皆编入《我走过的路》。活动中,众多专家学者与省市领导人参会,祝贺研究所的发展,对李穆的国家、省市研究课题和医学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其中以“明医”为核心的中医药体系,不断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同与赞誉。专注中医学的领导和专家认为,“明医”理念看似简单,实为博大精深,它使得国人对中医的认知更加明确,提高了中医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证明了李穆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被称作好医生应是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古今医者的一生追求,就是当名医和良医。李穆却不屑名医之称,孜孜以求做良医,但提出做良医必须先做“明医”。“明医”即是明白人,完全掌握中医,了解病症病因,自己明白还要让病人明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他总结从医人员明德、明理、明方、明察、明药等12个方面的标准,对患者则提出了“四明”要求,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他的“一馆五堂”构建,从理论上把医与药、药食同源、身心保健、精神调养等中医药问题具体化。他认为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使者,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地发展中医,传承中医,应用好中医。在中医学会年会及发展论坛上,他的这些观点得到高层和专家们的认同。每当中央医疗文件出台,他想政府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思医者之所思,悟透精神,网上发声,针对医疗问题和误区,提出一些有利于贯彻落实的建设性对策。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2023年12月,在第五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论坛上,李穆作为主办方参会并作“中医的昨天、今天与未来”总结讲话。他以“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题,阐述中医古今发展及传承创新的热门话题,并以惯常的忧患意识指出,一些医院挂着中医院的牌子,丢掉了“望闻问切”,按西医方式靠仪器检查,“挂羊头卖狗肉”。他呼吁,“国家要加强师承力度,中医大学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培养能看病的临床医生和懂中草药加工泡制的人员”。他强调“仁德做人,明白为医”是每一个医生的根本。他的这番话,激起了在场同仁的强烈共鸣。
人们来看中医,心目中的医生,往往慈眉善目,如佛陀禅定,道长修行,轻言细语,气定神闲,李穆为病人看病时,即如此,和颜悦色,祥和淡定。但一旦与健谈的病人说起医疗机构腐败和医院过度治疗等,便疾言厉色,锋芒毕露。他反对当下将西方理化指标作为主流和唯一的医疗标准,痛斥医院以创收为中心的利益驱动模式。对西方国家大量攫取我国中草资源、一些医院成为国内外资本控股暴利机构的现状,造成看病难,看病贵,他尤为痛心,认为中医药的一些基础资源需要抢救,体制改革与创新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李穆博览群书,涉猎甚广,思维开阔,眼界高远,微信上常金句迭出,曾有几段被人民日报选登。他提出的“四为四有”从医标准,可谓经典,闻者肃然。“法德为上、诚信为根,仁义为本、忠孝为先,有仇莫记、有恩必报,有恶必惩、有难必帮”,此语作为人生信条已是至高,作为从医性格,则令人难解,无人能比。而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行医如此,做人亦如此。由此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特别的故事,既感人至深,令人敬重;又出人意外,惊心动魄。
回顾走过的路,李穆自比大漠胡杨血泪。为坚持真理,他多次生死不惧,以命相搏。那年一个技术转让合同被人情官司冤判,李穆气急之下在法院一副院长办公室,用桌将其抵墙上,逼其同意上诉至北京,最终四年五审才得到公正判决。因工商执法不公,他上门以《工商法》条文问责,还掀翻过一位卫生局副局长办公桌,据理力争,令对方哑口无言。面对一群歹徒入户挑衅,他打开燃气,手持火机,欲同归于尽,随着煤气弥漫,歹徒落荒而逃。曾路遇一摆摊老人被城管没收车具,他带其找市领导,要求市领导出面予以解决。类似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事曾多次发生,一些领导和同事责怪他多管闲事,李穆却认为帮扶弱者,维护正义也是医者的天职。
李穆自嘲“天不怕,地不怕,为人正气,做事虎气,斗勇狠气”,正是这种担当精神,他敢做事,会做事,不怕事,能成事,执着地为中医事业鼓与呼。在正面传播同时,他大量披露医疗中的弊端与黑幕,剖析一些社会问题,为有良知的同道撑腰鼓劲。他直言不讳,切中时弊,也让一些利益集团代理人恼怒,一度受到了非议与封杀。但理解和熟悉他的人,一直将他视作公道正派与传承国粹的中医人,他的良好形象,受到病友好评与社会的尊重。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患者慕名而来,他成了救难救命的依靠。正因如此,每天坐诊,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分析病症,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有时并未开药,一席话点明病因,说几个饮食验方,便让患者消除心中恐惧,重拾起健康的信心。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行医者,功成名就莫过于急人之难,救死扶伤。李穆不求名利,却不经意间闻名遐迩,他的乡村诊所,在岳阳和通城、修水等湘鄂赣周边县乡口口相传,他的市区医馆成为了外省外地患者看病的目的地。被他治愈的病人成了挚友,喜欢他的官员和学者常到医馆坐坐,交流与探讨,视他为自己的保健顾问。人们欣赏他的德才学识,钦佩他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思想敏锐与成功实践。他的微信笔名“锋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关注的还是国家医疗事业,他常以犀利的语言鞭挞其间不良现象。医者成为了学者,职业的敏锐,观念的睿智,且不断追求思想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这是李穆最可贵的品质与才华。
李穆明医馆诊所内,挂满了病人送的锦旗,书柜内放满了各类荣誉证书。每一面锦旗与每一本证书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他在乡村学校建立了励志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学子,并对重家教、热心公益的家长予以奖励。他的乡村门诊对70岁以上老人挂号不收费,孤寡老人医疗全免,对特别贫困家庭也实行免医药费。2023年被评为平江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许多疑难杂症病人,被大医院判了死刑却在他的明医堂恢复正常,得到了第二次生命。医者大爱,仁者乐善,李穆执此一生,急公好义,治病救人。他的儿子儿媳学医,女儿学药,业已成研究所的栋梁。昭示着中医世家传承有方,后继有人。
《我走过的路》是李穆的第20本书,另一本书也一并出版,书名《醒悟》,颇有深意。两本书共80万字。字里行间浸透着他半个世纪从医的毕生心血,筑就了他从乡土人才登上国医大舞台的人生传奇。这两本书超出前18本著作的价值,内含古时“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思想之光,也是李穆良医人生与良相理想的苦苦追寻。以一本本学贯中西、古今汇通的学术专著,完成着一个个宏大的文化工程,为中国医药文化留下一笔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此生足以欣慰。岳阳市档案馆20年前就为其专门立传建档,他的医学著述还漂洋过海在世界华侨华人中得到传播。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影响力的扩大,国内有名望的中医纷纷被邀出国行医与讲学。李穆多次受邀前往韩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参加中医学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讲座大受欢迎,他的专著也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新西兰中医学院董事长徐志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校长对李穆《古今症病心悟》等医学著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李的专著总结了中医学的历史与经验,还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应用和收藏。一些华人社团闻名前来拜访,主动邀请李穆到其聚住区办诊所。
“明医”李穆:国粹传承路漫漫
近现代以来,中医多次遭遇灭顶之灾,为了金钱利益,许多人组成“反中医联盟”,想灭了中医这个国粹。当代李穆,把多年积蓄奉献给了中医,不买房,子女都是租住,却开辟出上万亩中草药基地,建成规模宏伟的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展览馆。他率领的中医研究所,毅然决然地扛起了传承国粹的大旗,这位民间人士怀着对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敬畏,“著书立说砭时弊,针锋相对讨说法”。有人视他为中国“堂吉诃德”,不自量力,胆大妄为;有人将其喻为鲁迅笔下的“民族脊梁”,忧国忧民,勇往直前。对比之下,不禁让人想起了汨罗江上的屈原,“众人皆浊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