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罗宗志文集卷六•高崇文萃》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倾力创作的散文、纪实、评论文章(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为作者的作品、书籍写的序及评论)共40余篇,有的在各种文学报刊及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有的曾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现整理成集,名曰《高崇文萃》,将陆续在都市头条推出,为新时代文学增添隆重的一笔。
《罗宗志文集》总共分为六卷,卷一为长篇小说《乡魂》(已出版);卷二为长篇小说《乡梦》(待出版);卷三为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待出版);卷四为诗词集《翰苑心韵》(已出版);卷五为诗词集《翰苑清音》(待出版);卷六为散文集《高崇文萃》(待出版)。欢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亦欢迎作家学者为本文集撰写序或评论。文稿将一并辑入文集并赠送作品集及作者亲笔书法作品,以示鸣谢!
(作者微信号:gc894357378 通讯邮箱894357378@qq.com)

流逝的岁月(纪实文学)
二〇〇〇年,我在地豆财政所工作期间,由于所里五个党员团结一心,扎根基层以所为家,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 光荣称号,同时被省财政厅评为一九九九——二〇〇〇“省财政系统文明财政所”, 财政所党支部又被四会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当年,《西江日报》以“五个党员一条心,情系基层献青春”为题,对地豆财政所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真实的报道和客观的评价。
英国著名作家雪莱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回顾过去在基层工作的日子,流逝的岁月虽然艰辛,却令我没齿难忘。它记录了财政基层干部情系乡村、脚踏实地、清正廉洁、勤奋拼博、默默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记述了一个个悲壮而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一代财政人成长的足迹。
所长的制服
地豆财政所所长罗国荣,一个魁伟健硕的汉子,一九七八年参军,一九七九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光荣负伤,为保家卫国建立了功勋。一九八五年退伍后,他没有向组织提太多的要求,回到家乡的基层财政所工作一干就是17年,把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给家乡的建设,由一名普通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财政所长。他做事踏实,勤勉俭朴,严谨果断,雷厉风行,体现了一个军人特别能战斗的传统作风。他带领全所干部长期驻扎在基层,以所为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尤其是对当时的农业税、特产税任务,征收面广,村庄分散,交通不便,任务繁重,却能年年超额完成,创造了基层财政所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单位的光辉业绩,他本人也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当时农村经济滞后,群众生活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相当一部分人对交纳农业税、特产税有抵触情绪,给征收入库带来重重困难。山区农村条件艰苦,有些地方的财政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出现了收人情税及吃、卡、拿等不良倾向。罗所长深谙加强作风建设和树立良好财政形象的重要性,注重内抓素质,外树形象,建立起所内政治学习、廉洁从政、依法办事、热情服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约束人、以清政激励人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
“信心从形象来,勇气从德行来!”这成为罗所长开会学习和鼓励同志们时必讲的口头禅。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首先是着装严谨,上班时间必穿制服。他说,穿起税务制服既有一种庄重的光荣感,又能时刻警醒自己,同时对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也会起到震慑作用。有一次,财政所的同志在下乡征收途中截获一车逃税产品,双方就纳税问题发生争执,当事人竟然叫来几个同谋,企图对财政所的同志大打出手。同志们将这紧急情况向罗所长汇报后,罗所长及时赶到现场。他身穿税务制服,正气凛然,俨然一个威武的税务警察。他并没有讲太多的道理,当事人就连忙道歉,不得不交纳了税款。从此以后,同志们对树立良好的财政形象从根本上提高了认识,上班时间都自觉穿上制服,整齐划一,威风凛凛,信心徒然倍增,勇气不打自来。
所长的制服俨然成为财政形象庄重而自豪的有力见证。
老江的征收袋
如果说罗国荣是当年财政所一个好的领头羊,那么,江庆南则是该所的一头老黄牛了。老江自调入地豆财政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干到退休。他的家乡就在地豆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为了便于工作,又能照顾好家庭,他索性把全家都搬来财政所居住。他还说服妻子,尽管工资待遇不高却十分乐意做单位食堂的炊事员,从此以后,财政所的同事与他的一家几口真真正正融入了一个大家庭。他妻子是个勤劳而善良的农家妇女,平时细心操持好膳食,在同志们加班加点搞突击的时候,她还隔三差五地给同志们煲汤、煮糖水,如果有人生病了,她还热心帮其抓药煎药,对待同志们就像亲人一样。
老江自从一家几口搬来财政所居住后,工作更是如鱼得水。他已分不清上下班时间了,不分日夜投入工作。自从他担任了所的财务员后,工作起来就更加细腻,一丝不苟。每年经他征收和结算的税款不下一百万,却从未出过差错,做到帐款相符,帐目清楚,日清月结。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把所容所貌打理的整洁有条,花红草绿,门窗亮丽,让同志们回到单位,就像回到自己温馨的家。
有人问他,你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什么东西最值得你纪念?他毫不讳言说,那就是我的征收袋!“这征收袋陪伴我走过几十个春秋,虽然残旧了一点,但它立下汗马功劳,是我的忠实朋友。”曾经几次,他背着这征收袋下乡结算税款,胀鼓鼓的袋引起了贼人的注意,一路被贼人跟踪。然而敏感的职业嗅觉使他预感到潜在的危险,他毅然放弃了走人多复杂的大道,宁愿辛苦一点,开着破旧的摩托车甩开贼人,绕道行走安全的山路,确保人、车、款万无一失。
老江的征收袋充分体现了一代财政人艰辛磨砺、卓越成长的奋斗历程。
阿红的台册
姚翠红是地豆财政所五个干部中年纪最小而且是唯一的女性,同志们都亲昵地叫她阿红。她财贸学校毕业后分配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基层,从迳口财政所调到地豆这个偏远的山区所路途更远,但她却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表现出宽宏大度与豁达乐观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本来,一个娇生惯养的城镇姑娘被发配到离县城三十多公里以外的山区工作令人难免生畏,然而阿红却没有被“只见大山树木,不见车辆人群”的艰苦环境所吓倒,而且与同志们一道以所为家,除了双休日之外,吃住在单位,工作在单位,时时刻刻无不以财政所大家庭的一员来共勉,巾帼不让须眉,从不以自己是一名女性而闹特殊化,甚至在新婚蜜月也一样留守在单位。这种执着的工作情怀,令不少人对她刮目相看。
阿红在财政所担任会计员,负责所和镇结算中心的整盘会计帐目,面对那些枯燥无味的报表和庞大繁杂的数字,她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尽快适应,并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技巧,业务日趋娴熟。每到税款征收期,她除了做好会计业务外,还认真做好税款的结算、划拨、记帐、过册等工作,从不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来做。特别是建立农业税台册,每个村委会订立一个台册录入500多个农户信息,全镇14个村委会7000多个农户,这一庞大的工程,几乎是她一个人加班加点完成。农业税每完成一户就得过册一户,做完记录后哪一户完成哪一户未交纳就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下一步征收工作。在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脑办公的情况下,每天作手工记录完成一千多户,这种辛酸确实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她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阿红的台册已成为今天贯彻实施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不可多得的真凭实据。
我的笔杆子
1996年我调到地豆财政所担任副所长,主要任务是协助所长抓好学习和宣传工作,并协同全所同志抓好各种税收的突击入库和账册的记录整理等工作,所长还特别吩咐:你是抓笔杆子过来的,你喝的墨水比我多,所里的计划、总结、汇报以及平时的学习活动安排、记录、整理汇编等等,都由你做主。还有所门前的两个宣传栏,要定期发挥作用,做好财政税收各项工作政策的宣传,辛苦你啦。的确,我是“抓笔杆子”过来的。调到财政系统工作之前我在家乡的镇机关办公室工作十多年,文书事务对于我来说驾轻就熟。我想:镇一级的文书工作我都应付有余,所里的文书工作简直是小菜一碟。于是,根据财政系统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我给自己的工作定下规矩:制定计划要详细,总结工作要到位,调查汇报要勤快,学习活动巧安排,政策宣传要常态,团结协作勤帮带。由此,我把所里的文书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每月出一期政策宣传专栏;每个季度做一次调查汇报;每半年做一次工作总结,全面落实年初计划及年度预算目标任务;在所里还设立了记事薄,每年所里发生大事要事都作为大事记录下来;同时在工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我及时利用自己的笔进行采写和记录,写成简讯向上汇报及投稿报刊发表。2000年我以《五个党员一条心,扎根基层献青春》为题写成通讯报道在《西江日报》发表,赞扬财政所全体同仁以所为家、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先进事迹,得到局领导和当地党委的高度赞赏。当年,地豆财政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财政所被省财政厅评为“省财政系统文明财政所”,同时财政所党支部又被肇庆财政局、四会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那些流逝的岁月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人们不会忘记曾经的悲欢离合,曾经的磨砺艰辛,曾经的诚挚执着……但他们却十分清楚他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信息万变的新时代,这些记忆的闪光点无时不刻在激励着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本文获财政部建国90周年征文三等奖并在《财政文学》发表)
作者(右后)在工作岗位上。
罗宗志个人简介及创作成果
个人简介:
罗宗志:(笔名高崇,书斋号:隽逸轩),汉族,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人,归国华侨侨属,四会财政局退休干部。2006年参加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第一期(总第十期)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广东(肇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汉诗协、中诗协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都市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与人联合创办四会市诗词学会、四会市楹联学会并任执行会长。2013年创办《玉城》杂志并任执行主编;2019年与人创办《楹联大观》杂志并任执行主编;《龙甫文史荟萃》《人文罗源》《罗源风采》等书籍执行主编。
创作成果:
著有长篇小说《乡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文学》连载)《乡梦》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一部、诗词集《翰苑心韵》(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翰苑清音》两部 、散文集《高崇文萃》一部、诗文合集多部。作品发表散见《中外文艺》《世界华文作家》《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文学》《财政文学》《作品》《贵州文学》《齐鲁文学》《诗词选刊》《雅剑诗刊》《珠风小说》《商海儒风》《香港散文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西江日报》《肇庆作家》《西江文艺》《星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微信平台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创作笔会征文二、三等奖;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财政系统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创新大旺》全国诗词楹联征文三等奖;《广东文学院》主办的“星湖之春”征文三等奖;广东观音山全国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金城杯•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肇庆作协、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征文诗词类一等奖等多项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奖。作品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卷(汉英对照)》《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诗词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肇庆当代新诗选》《肇庆作家文集》《肇庆文学》等大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