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文化建构 ]
作者◎ 火仲舫
《世纪文韵》分为名城古韵、百年书香、文化春秋三编,具体包括:图说固原、丝路名城、五原寻根、清水探源、雁岭展翅、积贤为德、弘道养正等14章,由宁夏黄河出版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最近读了由何成江、张文学编著的专著《世纪文韵》,固原文化的厚重感便跃然纸上,让读者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世纪文韵》的封面有一句点睛之笔:“一所学校的文化建构与穿越”,会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徜徉在悠久而深邃的历史长河之中,让人不忍释卷。果然,翻开书面,第一编的第一章的开场白就先声夺人:
留一抹乡愁在青山绿水间,
望一行飞雁在蓝天淡云里,
寻一场形态繁华在遥远的丝绸古道中。
清水河的霞光潋滟流淌着千古诗句,
六盘山的万紫千红浸染着绝世风采。
固原如此牵引着您热烈的视线,
揪着您浪漫的诗心,
推着您寻梦的脚步,
缓缓打开一扇沉浮了千年的历史之门。
的确,一页页解读《世纪文韵》,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厚重的历史之门,有的雄浑,有的沧桑,有的绚丽,有的悲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平番得胜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雄浑、壮阔。全图共分为14幅画,内容各有侧重,从“军门固原发兵”一直到“军门固原赏功”,完整描述了从平叛发兵到胜利班师赏功的全过程。《平番得胜图》由明初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后代保存,称“岐阳王世家文物”,是一卷描绘万历年间平定西北战乱的历史画卷。画面反映的是万历三年(公元1575),甘肃西南部西番族攻打洮州,明政府派固原镇总兵官领河州兵马镇压的过程。《平番得胜图》是目前留存唯一完整的明代军阵图,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该书选编的是与固原直接有关的画卷。编著者不是简单化地复制,而是对该图进行了深入发掘研究,查找出了相当多的与该图相关的史料,固原的历史地位,固原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民风民情,都以理性的史料笔触进行了展示和论证。相信看了这幅图和图解之后,无论本地民众,还是外地读者,都会对固原刮目相看的。编著者引用了明代固原都御史箫廪的诗《重九总督高公月饮南池》中对固原驻军盛况的描述,其中两句为:“五原秋日驻千旄,万里风烟拭宝刀”。在该书三编七章四十三节中,这样带着原始印记的开阔意境随处可见,如果不认真阅读、钻研、领悟、反思,就不会知道固原曾经有多辉煌,那么固原“居高平第一,扼两山要口,控三水之交,当四镇之冲,歌五原之野,拥六盘之险,掌七关之固,绾八营之道口,掀九塞之中肋”就会被轻描淡写。固原的文昌宫、熊公祠、魁星楼、五原书院、固原中学堂、固原高等小学、固原讲劝学公所、固原维德师范,直至现在的固原一中,就是在如此丰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直接和间接洗礼之下和营建之中渐行渐近,由粗放到精细,由局部到拓展,由单一型到全方位,发展壮大,与时俱进。
固原“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固原浓郁的文化氛围。固原,“北控大漠,南界萧关、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雄踞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战国秦长城、好水川古战场、高平砖包城,还有“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形成了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水乳交融的多元化文化氛围,使这里成为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数度途经、转战固原,实现了将台堡大会师,从而结束了伟大的长征,红色文化又为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增添了亮色。
在历史的演变中,勤劳智慧的固原人民以各种方式演绎传承着文萃精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这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之中,创建学校、培育人才也许是最值得一提的伟业。固原一中的创建,虽是一个缩影,但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显得十分重要。
文化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的获得则依赖教育,教育自然需要相当多的仁人志士奉献智慧。这部著作以史料为依托,以现实为蓝本,图文并茂、诗赋点缀,典籍穿插,编著者独具匠心,深入发掘,艺术描绘,记录了固原一中这座名校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为之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各方面的有识之士。著作中列举了近百位,这里有必要提及两个人:安维峻和王学伊。前者为晚清贡生,固原五原书院的创始人、百年一中的奠基者,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国之脊梁”。安维峻依据当时中国的落后形势,结合固原实际,提出了“文教之兴,有开必先”和“先气识后文艺”的重要理论,并赋诗云:“一表泷阡暂释肩,春晖莫报两相怜;五原幸有先容客,讲习宏开但隔年”,表达了急固原教育之急的意念。其撰写的校门楹联也可以悟出他的办学宗旨,联云:“奉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作斯民忠孝节义之完人。”他因治学有方,被誉为“铁汉御史”。在安维峻之后,身为固原知府的王学伊捐募善款创建固原中学堂,并辐射周边,招收学生。他的座右铭是“民事不可缓,吾斯未能信”,彰显了其民本情怀。
真正使固原的文化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是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途经固原、转战固原,夜宿单家集、翻越六盘山,青石嘴伏击敌人骑兵连,创建骑兵武装,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脍炙人口、誉满全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成为鼓舞各族人民的精神动力。将台堡红军大会师,胜利结束了伟大的长征。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冒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向全党发出了“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闽宁镇的合作模式、杨岭村的民本情怀、姚磨村的生态农业,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使命更加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光辉灿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固原一中经过不断创新,不断整合,不断改进,青蓝相继,人才辈出,荣誉臻至,迎来辉煌。自2005年以来,宁夏首批一级示范性高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区市两级模范集体、固原市唯一政府通令嘉奖单位等重量级荣誉纷至沓来,近400名教职工中,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教师、宁夏“313”人才、六盘英才、塞上名师、六盘名师等各类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形成了校园中坚力量。培养出来的人才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结果,从这里走出大山、融入各类高科技队伍的才俊亦如繁星闪烁。固原一中,聚沙成金,积贤为德,已经成为固原学子冲刺清华、北大的康乐园和通行道,成为宁夏培养人才的基地。
阅读经典,意犹未尽。下面引用《世纪文韵》中的金句作结:
仿佛,是那拂面温馨的杨柳风从绿叶花蕊上吹过,
仿佛,是那碧波万顷的湖面闪耀着旭日万点金光,
犹如冰破流涌的江河上千帆竞发,
犹如芳草如茵的草原上万马奔腾。
固原一中,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作者简介
火仲舫,笔名钟声、中方,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固原市文联主席,宁夏文学院和《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创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西夏殇》《大河东流》《中国人在美国》《花儿常开》《红军西征记》《红旗漫卷六盘山》《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凤凰泉》《黄土情》《花旦论》《诗意人生》《花脸》《超越梦想》《红星照耀将台堡》等文学作品,涉及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纪实文学、舞台剧本和影视剧本等体裁,达500余万字。创作业绩收录于《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