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问第十四(18)
毅力,靠信念支撑
【原文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有学者认为,从这一章和下一章内容很清楚地反映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其实,孔子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者,但也绝不是一个崇拜鬼神的“超现实主义”者。他的学说是针对现实人生的。因此,对于鬼神,他是“敬而远之”,对于“天、命”虽未否定其超自然的存在,但也似乎没有肯定其是一种具有“意志品格和德性”的超现实力量,能够操控人间万事万物。在孔子这里,“天”,在很大意义上代表的是自然法则和事物运动的趋势,而“命”则是万事万物发展演变的固有规律,二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改变,更不能违背,只能认识和顺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是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因此,他的学说才是关注现实人生,试图揭示人类自身生存之理的。
所谓“下学而上达”就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仁道之理,努力使自己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知我者,其天乎”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感慨而已,其中的“天”并不代表超乎自然之外的意志力量。
这一章,可以说是孔子的内心自白和学问不被世人接受的感慨,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啊!”子贡就问:“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先生呢?”孔子说:“不抱怨苍天、不责怪世人,专心学习仁道,使自己的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真正理解我的恐怕只有苍天了!”
这一章表达了孔子内心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毅力。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才给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非凡意志和毅力,并在现实中表现得达观而洒脱:
【原文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是鲁国人,且是一位在政治上不较活跃的人物。“愬”即诉,诽谤、挑拨之意。子服景伯是鲁国的大夫,也是孔子的弟子。子服是姓,名何,字伯,谥号为景。这一章说:公伯寮常在权贵季孙跟前诽谤子路。诽谤子路,挑拨离间子路与季孙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孔子作对,破坏孔子的仁道主张,所以,子服景伯很是看不惯,就告诉了孔子,并说:季孙已经被其迷惑了,以我现在的力量,还能将其陈尸于市!意思是,只要您发话,我就能干掉他!可见其对公伯寮的愤恨。孔子对他说:没有必要这么做。仁道能否推行,那是由世事发展演变的潮流决定的,公伯寮岂能改变历史的潮流?!由此可见,孔子的信念是何等坚定,人品又是何等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