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群雄并起,在这段历史中,就发生过一起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是李世明率领的3500人,大败窦建德领导的10万大军,并活捉主将窦建德的壮举。
刚开始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差距,李世民并没有慌张,他先是让秦叔宝带着500亲信设下埋伏,他自己带着5个人到窦建德阵前,对着10万人喊架,
窦建德的士兵看到是李世民,而且只有6个人,其中几千个士兵就忍不住,要冲出来要活捉李世民,
而这就着了李世民的当,这几千人就被埋伏的500个亲信砍翻,
后来李世民死守虎牢关,不断骚扰窦建德的军队,最终大败窦建德,并且活捉主帅。
如果没有一开始的胜利,李世民这区区几千人是不可能守得10万人的进攻的,一旦气势建立起来,只要不停,就像滚雪球一样,会吞噬一切。
1、坚守底线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种现象耐人寻味:
那些平日里看似不温不火、甚至略显强硬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守住自己的底线,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反之,那些时常委曲求全、试图通过讨好来换取和谐的人,却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失去自我,最终也难以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颇有深意的话:“你硬气,世界才对你和颜悦色。”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人性的微妙与社交的智慧。当我们选择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时,无形中散发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力量。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能够容忍什么、不能容忍什么。
当外界触碰到我们的底线时,我们能够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不,这种坚决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震慑。
2、敢于争取
职场中,那些在工作中敢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争取自己应得权益的员工,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在美国的那些大公司,真正干活的是中国人,而做领导的往往都是印度裔,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
其中不少都是像谷歌、微软、万事达卡等全球知名企业。
因为基本上能去美国的印度裔都是精英,他们的父母从小教育他们就要做领袖,去争取,去表达。
而我们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谦让,不要出风头
所以在一个团队里,每次汇报工作,这些印度裔就回踊跃的上去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这个团队的领导。
这不是他们比别人更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敢于表达,敢于争取的态度。
相反,那些总是默默忍受、不敢发声的“老好人”,即使再努力,也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利用。
3、保持态度
罗曼·罗兰所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
这种强硬,就是每个人独特的“气味”,它让我们在人群中独树一帜,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强硬并不意味着要时时刻刻摆出一副战斗的姿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平和与包容仍然是人际交往中的主旋律。
但是,当我们的底线被触碰时,当我们的尊严受到挑战时,我们必须要有勇气站出来,用我们的强硬捍卫自己的立场。
它告诉别人:我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我是一个有着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