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 市
文/刘林海
我喜欢逛早市。
在千篇一律的商业卖场中,我以为农贸市场是独具个性的交易场所。尤其是那种只在上半天极尽红火却又戛然收场的早市,特色尤甚。

天蒙蒙亮的时候,摊贩们就纷至沓来。在当局准许的小巷边上,自行车、三轮车、皮卡车一字儿摆开长蛇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临时摊位瞬间就成了气候。至于售卖的商品,端的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生鲜蔬菜是主旋律,特色小吃堪称全活,服装、百货、手工艺品亦不鲜见,连二手日用品和旧衣服也常悄悄登场。
第一波光顾早市的人是晨练罢的早起者。他们行色匆匆,头上冒着热气,不少人穿着对襟袄和灯笼裤,甚至背上背着剑袋。在干脆利落的采购中,活像是征战班师前收集战利品一般。等到天大亮的时候,窄小的空间就被填充得水泄不通。因为小学校门前送孙儿的爷爷奶奶们已经把战场转移到这里,人声鼎沸中,气氛被烘托到了极致。及至早餐之后,又会涌入一批生力军,是填饱肚腹后专来扫货的。相当一部分人拉着带轮的布袋车。他们大多属于不愿让冰箱空闲的储存爱好一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随着几声长长的哨音响起,戴着大檐帽的城管或是胳膊上套着箍子的市管人员便会用盖过叫卖的嗓音吆喝着收摊。好在日复一日的照面,大家都已混得脸熟,只要摊前还有主顾,摊主便会在唯唯诺诺的应和中,仍是麻溜地称秤,不落下任何一单扫码进账的机会。待摊主们收拾家当离开时,又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蔫叶残梗,因为他们的目光可及处,仍有佝偻着身子的衣衫褴褛者。

早市上的东西很便宜,有时候贱到令人咂舌的程度。同样的蔬菜,早市上的价位往往不及超市的半价。那些从工厂里出来的东西更是廉价得不可思议。一件衬衫仅叫价十元,一条牛仔裤二十元即可成交。若是不问出身和品牌,买回家吃着用着,并无违和之感。
早市上的东西很接地气。上不得台面的有用之物,都能在早市上寻觅踪迹。老头用的痒痒挠、捕鼠用的粘鼠板,甚至已不为年轻人知悉的鞋拔子、耳勺子,都有兜售。至于野田里的蒲公英、车前子、枸杞芽、榆钱儿等等,本属下里巴人苟延生命的果腹之物,亦被早市堂堂正正地推进市民的食谱中。
早市的卖家服务真贴心。只要有需求,莴苣可以刮掉青皮,青豆可以剥去壳子,甘蔗可以切成能直接填进嘴巴的小段。而这些加工中耗费的人力,一般并不会计入价格。顾客选货时的挑挑拣拣,摊主不厌其烦,买与不买的品尝,一摡视作随性。这里没有结账排队,有的只是扫码后的莞尔一笑;这里没有出门前的核验小票,有的只是一声顺耳的道谢。人世间的温情与礼仪,在熙熙攘攘中时时体现。

但早市也有摆不上台面的情形。
早市上常有假货,三十元一斤的蜂蜜,十二元敞开供应。一副煞有介事的摇蜜桶放置一旁,谓之现摇现卖。问蜜蜂哪里去了,回曰趁蜂蜜外出采蜜之际,把蜂箱中的蜂巢搬了过来。五元一斤的鸡蛋表皮沾满了鸡屎,问何故如此肮脏,答曰此系真正的土鸡蛋。估计倘若养蜂人养鸡人在此,得笑掉大牙。但买者姑且问之,卖者姑且应之,温馨的交易,仍风轻云淡地进行。
早市上少不了短斤缺两。八两秤是良心秤,六两秤亦不罕见。尽管各式衡器堪称摆设,但论斤的商品仍样样上秤。一买一卖间,单价与重量的结算,似乎成了一种纯粹的仪式。正规的贸易市场上都设有复秤台,但早市没有。买家根据经验判断到手的东西贵与贱,卖家凭良心赚取进销差。虽说摊贩们天天都来,顾客们日日光临,但罕有为前一日交易的虚诈而争吵的。夲属高深理论的模糊数学,在这里发挥了效能。
我常常驻足于早市当看客,揣摩卖家的身份,忖度买家的感受。众多的摊贩中,真正自产自销的,不过十之二三,大部分仍属买进卖出的贩子。我起初不明白,贩子们纵是秤上耍些手段,宣传上使些小诈,但价格的低廉或仍难以维系可持续经营,却为何披星戴月,不辞辛苦?至于趋之若鹜的顾客,对买家的营销伎俩未必个个痴傻,又为何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厢式小货车前挤满了抢购者,白生生的大白菜看得人眼热,一片瓦楞纸板上标价每斤六毛钱。三下五除二的功夫,一车菜售罄。瞅空与操着外地口音的老板攀谈,问他如此低廉的价格如何能包得住运输成本。他坦然笑言:往返两地长途运输,这一趟过来恰是空车,为了免缴高速通行费,拉了一车鲜菜,走了绿色通道,白菜其实补贴了他的运输成本,故而现时的卖价比田头收购价还低。于时恍然大悟。
相识的老李从体制内退休多年,他的老伴是当年从农村进城的家属,家里日子过得拮据。他是早市上的常客。某次见他掂着一只瓶子从早市上回来。见面打招呼,他说买了一瓶蜂蜜。顺口问他怕不怕买到掺假蜜。按说老李年轻时当过农民,不会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但老李竟哈哈大笑,说别人花了两三千元还未见得能喝到真茅台,自家花点小钱权当体验。于是立马明白,原来老李重在买回概念。

原来,早市蕴含着最符合人性的交易模式。在这里,没有店大欺客或者客大欺店的情形,市场规律是不二法则。卖家卖出的,是满足自己最低利益追求的辛苦,虽收获点点滴滴,却能集腋成裘;买家买回的,是精打细算中的尊严,涉足高档商场时气短,漫步在这里却能抬头挺胸意气风发。无所不用其极的成本控制,为买卖双方实现了真正的共赢。虽有短斤少两,哪怕掺杂作假,但共同的潜意识里,却心照不宣地实现了价值与价格的高度吻合。这你情我愿的交流,焉能不最具生命力。
如果说早市有灵魂,便是自由二字。这自由既是自我的自由,也是最大限度地容忍对方自由。自由的碰撞,成就了彼此的灿烂。有圣人说,市场上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或许,早市的生命力,就源于那一双圣手神奇的指挥中。
刘林海
二O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刘林海
陕西省礼泉县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师、高级律师。
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一九九零年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任陕西汉廷律师事务所主任,西安仲裁委员会、渭南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曾获“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陕西赛区“最佳专业知识辩手”奖。
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京城》由作家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第二部长篇小说《落户》由作家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