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秋水篇》
前读苏子《前赤壁赋》,为苏子通观达变自适之人生观颇为欣喜。苏子因客悲于生命须臾,个人小如沧海之一粟,抱明月长终而不得,吹箫发乎悲声,而劝解说: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今读《庄子•秋水篇》,方知苏子观奌来自于兹。今录入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汪:此段曰个人看事物不要拘之于己之格局,欲知庐山,要跳开庐山。否则贻笑于大方之家。读此,盖知苏子庐山诗之来历也。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汪:此段庄子曰物有无穷而时逝无止,人之明察如此,不拘于一物一时,不以一物一时得失悲喜,即无我无物。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注:此段庄子曰人对事物的是非评价,无非是某个角度和某段时间的认识而已。观庄子此语"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盖知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之语盖出于此。
在庄子看来,何是何非?物有情而时有分,物情适于时分,人则为是,逆之为非而已。春种秋收则为是,冬种夏收则为非。顺于物情,适于时分,那么,苏子曰"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不亦顺物情适时分耶。
由此观之,苏轼巜赤壁赋》的观奌非出于庄子秋水篇而何哉?且《秋水》篇首对秋水景观的描述亦可与《赤壁赋》首月夜江水景观相比。
时己中秋,秋水起焉。日月流逝,吾岁己秋。今于秋时读《秋水》,赏庄子汪洋恣肆之文风,喜苏子与庄子千古之共情,不亦宜乎。
写于辛丑年国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