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民俗活动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时至清明,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快,干燥多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礼俗主题。因此,它既是一个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也是一段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时光。
【 南北清明习俗差异有多大 】 南北清明习俗知多少 甜咸豆花、肉粽甜粽,南北方的风俗常常不同,清明节南北方习俗也有差异,北方清明比较注重修坟,还会插柳,少数南方人由于在外工作耽误,会选择朝家的方向点上蜡烛烧点纸钱。在南方地区清明节吃青团、清明螺、艾粄,北方则吃面花、冷高粱米饭、枣糕等。

1. 清明节的第一大习俗——斗百草
——古人斗百草
在四大名著《红楼梦》里,曹雪芹便提到过斗草这种习俗。
《红楼梦》六十二回: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荳官等人,都满园中玩了一回,大家采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草堆中斗草。
由此可以看得出,斗草(斗百草)其实是一种游戏,而且此种游戏的名目非常繁多,区分胜负的依据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讲都是谁的草最好最多,谁就获得胜利。
斗百草还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玩法,像待字闺阁中的女子,所玩的都是文斗斗草。 《红楼梦》里的丫鬟们玩的也是文斗。
那什么是武斗呢?相信很多80后70后的朋友们是玩过的,只是你不知道这个游戏的由来以及名称而已。男孩子之间找来几根草茎,互相缠在一起,用力向反方向猛然拉扯,谁的草茎先断裂,谁就算输。是不是觉得有些诧异?我们小时候玩腻了的游戏,竟然已经历经了千年的时间。
——儿童斗百草
斗百草这种游戏因为所处的区域不同,胜负的判定结果也略有差别。
清代文学家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讲到:古已有斗草戏,以吉祥而少见者为胜。
意思非常明显,谁手里的草径寓意最为吉祥,品种最为珍惜,谁就是斗百草游戏的胜利者。
斗白草这种游戏,曾出现在很多历史文献中。由此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全民性的娱乐项目。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在清明节这天都会进行这项娱乐活动。
2. 清明节的第二个习俗——打秋千
我们习惯说荡秋千,但是在古代却叫打秋千,荡秋千与打秋千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是“天差地别”。
古时候的打秋千,与我们现在的荡秋千有着巨大的不同。 隋炀帝主编的《古今艺术图》中,对于秋千有过记载:秋千最早起源于北方的山戎部落,用于练习武术(史称轻戏)。 但是传到中原之后,秋千却变成了女子们的娱乐项目,这种娱乐活动在明清的时候才普遍流行起来。
——女子打秋千
荡秋千是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见到秋千都不会觉得诧异,但是在古代却并不是这样。 就好比说名垂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第1次见到打秋千的时候,竟然惊呼为“半仙之戏”。 看来这个被人们尊称为天可汗的男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见多识广。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清明节的第三个习俗——放风筝
风筝的历史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据说是源于东周或者是春秋时代。 最早的风筝就是一种木鸟,有了鲁班的改进,在加上蔡伦“造纸术”的发明,风筝这种“军事武器”,才会以“玩具”的身份,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延续至今。
说它是一种“军事武器”,并没有夸大其词,初期风筝的主要用途是观察敌情,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成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到了唐朝,因为造纸术的盛行,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宋朝时期,风筝彻底变成“玩具”。
——早期的木风筝
古人们在过清明节的时候,都喜欢扎一个风筝,然后让它替代自己“翱翔蓝天”。老百姓是这样,统治者也不能免俗,就好比说 乾隆皇帝,他曾经在诗词《清明时节》中写道:轻云暖日仲春天,杏酪风筝节物骈。
对古人们来说,放风筝的寓意非常重大,不但可以祛除晦气,而且还能给人带来好运。
《武林旧事》卷三:至吹弹、撮弄、胜花、泥丸、投壶、花弹、蹴、分茶、踏混木、拨盆、息器、水傀儡、鬻水道术,水爆、风筝,不可指数,盖耳目不暇给焉。御舟四垂珠帘锦幕,悬挂七宝珠翠。
作者周密(南宋)的这段话,记载的是南宋皇室过清明节的情形,除了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之外,风筝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 清明节的第四个习俗——祭祀先祖
祭祖,中国传统习俗,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从古至今,这种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全球各地的华人都以各种方式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李世民诏令天下后,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去祭祀已经亡故的亲人。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都是如此。在很多史书中,也可以看到清明节祭祀时的场景,好比说 古诗《清明日对酒》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这句古诗说明古人们在清明祭祀时,应该会选择在傍晚时分进行,祭祀完回家时已经深夜了,儿女都在灯前说笑着。狐狸之所以会睡在冢上,是因为狐狸去吃人们摆放的贡品,吃饱了就在坟头一趴。
虽然同样都是祭祀,但是古人们祭祀的方式和现代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便是他们不烧纸不送花。 当然,现如今很多城市也已经不允许烧纸了。不过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家祭祀时依然会买些纸钱,妇人们还会亲手叠一些纸质的金元宝,银元宝。
——古人祭祖
古代的达官贵人在祭祀时是会烧纸的,但是老百姓却不会这么做,倒不是人们不想,而是不能。因为私祭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在皇宫里或者大家族中帮佣的人,更是不允许私祭,不仅不吉利,而且还会引发火灾。如果被人发现并且告官的话,处罚非常严重。
但是在清明节这天却是个例外,同家族的族人按照官府的要求,可以集体去祖坟祭祀,别说烧纸了,放个炮仗都没有问题,这是统治者所允许的。在古人的心中,纸钱便是那个世界里流通的货币,一年下来,能给亡故的亲人“送钱”的机会实在不多,必须抓住每个机会。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坟茔”解,如今堪舆界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 “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5. 清明节的第六个习俗——江南水乡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6. 清明节的第七个习俗——踏青春游
清明期间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7.清明节的第九个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8.清明节的第十一个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 清明节的第十二个习俗——插柳戴柳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
一、河南省清明节习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二、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三、陕西省清明节习俗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四川省清明节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五、广东省清明节习俗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清明节习俗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七、江西省清明节习俗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唯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八、湖南省清明节习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九、福建省清明节习俗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以上的这几种习俗是比较主流的,由此来看的话,清明节这一天并不全是一个充满悲伤的节日。古人们不但会在这一天踏青郊游,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实在是热闹非凡。

但是现在的清明节,却已经没了古代的那种“趣味”,同宗同族齐聚一起祭祀先祖的场面已经不多了。大家各忙各的,抽个时间回去上上坟,纯粹是为了“应付公事”。愿意带着孩子去祭拜祖先的越来越少,去缅怀革命先烈的也越来越少。与其把这样的节日浪费在游乐场、电影院或者手机游戏里,为什么不带孩子去接受一次“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今的生活来的有多么不容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