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民间节日习俗——寒燕儿
寒燕儿相传与寒食节有关。中国北方山西内蒙一带有清明时节捏寒燕儿的习俗。
寒燕儿,别名:子推燕、花馍、寒鸡鸡、寒燕燕。主要原料:白面。
一、寒燕儿习俗寓意
名词释义
寒燕燕也称“寒鸡鸡”。据考证,北宋汴京时就已风行,家家户户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东京梦华录》卷七)这些用柳条串起来的红枣面燕晾干“留之经岁”,孩童食之,据云“可治口疮”,但主要是预备寒食节禁炊火期间的干粮。
这些习俗固然是人们驱凶纳吉的精神寄托,但也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一种润滑剂,或是人们在枯燥乏味的年代中营造的娱乐氛围,现在很少看到有人捏寒燕了,想起来都有点嘴馋。
二、寒燕儿习俗起源
捏寒燕儿是民间形成的一种节日习俗,它的起源是说与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不仅护驾有功,而且当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竟然刀割自己的肉煮熟供重耳充饥。当重耳返回即位时,给许多近臣或有功者封了官,唯独忘记了他的恩人介子推。介子推也想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教训,故背着老母进山躲避。当重耳想起介子推为时已晚,他命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与老母抱树活活烧死,这个山就是如今的山西绵山。后人为纪念介子推,三月禁火一个月。晋陕一带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捏寒燕儿(面塑),并且把一串串寒燕儿用柳枝或棉线连接起来,挂在显眼的地方。这种用白面制做的寒燕儿造型各异,大小不同,千姿百态,栩栩欲飞。一来可以观赏,二来象征春归,再者还可以食用。“文革”前,这一习俗在老包头从未断代,这是晋陕民俗文化在包头的传承。于今城里人很少捏寒燕儿了,乡间兴许还能见到,可见寒食节在百姓文化心里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三、捏寒燕儿——食品做法
北方的乡村,每到清明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蒸寒燕儿。用白面捏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各种飞鸟或十二生肖形象,因为鸟儿主要以燕子为主,就叫“寒燕燕”。捏寒燕儿用的是比较硬的发面,便于成型,蒸熟也较少变形,就同那活的一样,栩栩如生。蒸熟的寒燕儿再用颜色染画嘴、眼、羽、尾,形成层次鲜明的色泽对比。
白面抖干净在面盆里,倒水搅和,发酵揉饧,搓成大拇指般粗细的条状,先捏头嘴,后剪翅膀,再捻尾巴,用小红豆或者小黑豆点上眼睛,一只只栩栩欲活的小飞燕便出世了。上笼屉蒸熟后,再给它们描上自家调配的红绿食用色素,然后扎在酸枣圪针儿上,这便称“寒燕燕”。每枝酸枣圪针上扎的寒燕燕必须是双数,图的是好事成双。照习俗讲究,把这些落满了寒燕燕的酸枣圪针插在家里的土坯墙皮和糊纸窗户上,顿觉灰暗低矮的屋子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而此时真正的春燕还未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