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物件勾起的儿时记忆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前时回老家,在母亲曾经的“御用”厨房角落里,我看到一台落满灰尘的老旧物件一一木扇谷车。说它老,的确是有些年头了,能喊出其名字的人,也已不再年轻了(也许各地有各的叫法,但其功能是一样的)。看到这老旧、拙朴的扇谷风车,让我想起记忆深处里,每每丰收季节时,乡村那一幅幅热闹、温暖的画面,耳旁似乎又响起扇谷车“吱咛吱咛”的转动声……

这种笨重的木扇谷风车,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年代(因我尚未出生,只是推想)在农村各家各户都应是必备用品。它的主要作用是早晚两季稻谷收成晒干后,用来扇谷用的。那时尚无机械制米而是碾米,偶尔也用来扇米。所谓的扇谷,就是收割水稻季节,把晒干的谷收起来后,将稻谷放进扇谷车的上方梯形囗内,通过人们掌握力度和排放筏门,将稻谷“ 弃其糟粕,留其精华。”
这种木扇谷风车,由于体型较大,操作时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完成,力气大的负责将谷籽投放进喂料囗,女的基本负责摇动风车的转把,精准掌握好力度。扇谷风车主要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部件组成,车架以4根立柱为脚,左右侧横梁凸出,方便抬起。中间部分是一个封装成圆筒形的“大肚子”,里面装有一个木制的旋转式扇轮。将扇叶装在轮轴上,通过人力手摇转动扇轴,会产生强大的气流。木扇车就是利用这股强大的气流,吹走稗粒籽、瘪谷和一些草屑杂物,留下颗粒饱满的稻粒。在木扇风车最上方有一个敞开的大喂料斗,呈梯形状,像一张张开的大嘴。需要过滤分离的稻谷就是从这张“大嘴”里倒进去,像喂食一样。喂料斗的底部有一个开口,也就是扇车口,它的下面挡有一块可以开合的连轴木板,调节木板的开口大小,就可以控制稻谷下泻的流量大小。木扇车工作时,一人用箩筐或簸箕将稻谷倒进喂料斗内,一人快速摇动木扇车。缓缓开启调节门,稻谷就像小瀑布似的倾泻而下。颗粒饱满的稻谷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随风慢慢往下坠落。摇把内侧有一个大的溜斗口,密度大、颗粒饱满的稻谷直接从下边溜斗口流出。木扇车另一边有一个小点的溜斗口,密度小、轻一些的瘪粒、谷壳、短秸秆及杂物等从这一溜斗口流出。体量更轻的糠秕、碎叶及尘土等,则从木扇风车的尾部直接被风吹到外边。经过木扇车风吹过滤,饱满的稻粒、瘪粒以及草屑等分落到不同的地方,各归其位、各得其所。箩筐内成堆的稻粒,变得干净、黄亮,既便于储藏,也有利于出售时,让人挑剔诟话。
小的时候,每每看到大人在摇木扇谷风车时,总以为很好玩,也有着想去摇的冲动。可摇扇谷风车这活,看起来轻松简单,但真正摇起来时,才发觉并不容易,一旦力度和调节大小的筏门控制不好的话,不是把好稻谷粒全扇走了,就是没把杂屑扇干净。
智慧藏于民间,创造源于生活。那时特别崇拜发明和制作这种物件的人,总觉得人类是何等的聪明哦!待我上了中学时,在学习了物理知识后,我才知道一台小小的木扇车竟然综合利用了那么多物理原理:如流体力学、杠杆、轮轴、惯性,等等。扇谷风车是先祖农耕生活的一大发明创造,称得上是世界农具史上的一项“高科技”,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对风力新的认识和利用,对于稻谷过滤筛选向机械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能够随时制造连续的风流,摆脱了对自然风的过度依赖,能对脱粒后的稻谷高效过滤筛选,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图为一九八六年,父亲花“重金”购置的木扇谷风车,如今已成了记忆。)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加上种田者大多都是成片成片的大面积种植水稻,他们根本就不怎么晒稻谷了,而是直接整车的湿谷送去收购商烘干。既使自留食用的部分稻谷,也鲜有人去扇干净了。曾经的那些制作木工匠们,因其无人所需,便也“光荣下岗”或改行了。所以说,这些老旧的物件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的已破损丢弃,但也有些有闲置房存放的农户,会将一些古老的农机具,如石磨、木犁、水车、木制风箱等等完好的老物件,保管存放好。因为这些“老古董”们,都是先祖们在农耕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们使用历史悠久,是当时先进技术、发达农业的重要标志。
“吱咛吱咛”的木扇车转动声已渐渐远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纷纷进了城,积极投身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在乡村振兴缔造幸福生活的征程上,每一个乡村人的心底都忘不了那些拙朴无华、如老黄牛般勤恳的农机具,它们牵系的,是剪不断的乡愁。
其实,在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远去的历史,承载着人们对岁月的怀念,也见证着我们的国家、家乡、家族的变迁,承载着一份份珍贵的记忆。哦!回不去的童年,忘不掉的记忆,它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内心最深处。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