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丨孤独过后便是成长——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作者:刘洋
也许孤独是一首音色消沉的曲,就像17岁失去母亲、32岁耳聋的贝多芬,在命运的齿轮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痛苦与绝望;也许孤独是一本笔触悲凉的书,就像双目失明、脊椎硬化、在生活中无依无靠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许孤独是一首写满世间百态悲欢离合的诗,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去面对孤独、如何去解读孤独,如何去撩开孤独的面纱?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给出了答案,这部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作品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奇幻与现实相互交织渗透的世界。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自1967年问世以来,便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尤其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孤独、爱情、命运与死亡,通过塑造各种神秘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揭示拉美国家在殖民统治、内战、独裁等历史事件中所遭受的苦难。这部小说又将沉重的历史、犀利的批判、民族的文化反思以及庞大的神话隐喻,巧妙串联起来,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风格,后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生命的一隅。”虽然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面对孤独时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有人追求权力和爱情、有人专注于科学和幻想,有些人则试图通过爱情、工作、艺术等方式来寻找解脱。但不管他们的选择是什么,都在倾其一生,至死不渝地与孤独抗争,努力摆脱沉寂的牢笼,在时间与空间的冲刷下,他们的灵魂被落寞和空洞啃噬,最终只剩下孤独相伴。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他发动过很多战争,可以说是站在了权力的最高点,但他的晚年拒绝一切封号,始终蜗居在家中,每天炼两个金子做的小金鱼,做到第二十五个的时候,就放回坩埚里融化,重新再做,使之成为一种惯性,一种生活状态,孤独感也一直如影相随,直到死去。
在布恩迪亚家族,孤独不仅是身体上的孤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疾苦和无法解脱的命运。而这种孤独感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疏离与隔阂,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完全隔绝。马尔克斯通过细腻而丰富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孤独的灵魂,也通过这些灵魂的自我救赎,展现了孤独背后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悲凉感。
恰恰是这种复杂纠结的情感,也是马尔克斯想要表达的一种人性的复杂。在荒凉与失落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脆弱与无助;在荒唐与可笑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痛苦与挣扎。而这种痛苦与挣扎,不仅仅是家族成员个体的孤独,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孤独。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时代的发展与人性变化的关系,让我们重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能消除孤独,反而会使孤独的意义愈加深刻。
在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身上,他们的命运似乎都被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所笼罩——相同的命运、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结局,在不断地重复上演。家族里活得最久的乌尔苏拉,亲眼看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即使她失明了,心却始终如明镜一般,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过去的重复,无论家族成员怎样挣扎,终究是逃不过衰亡的命运。
马尔克斯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循环怪圈”的刻画,来映射拉丁美洲的社会现状。回看历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巴独立战争与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两次斗争推翻了封建独裁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现代史的序幕由此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拉丁美洲没有直接卷入战争,欧洲列强对拉美各国的实际控制有所减弱,一战结束后,美国趁机加强对拉美各国的政治干预以及经济扩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唤醒了拉美各国人民的民族觉醒,这个时期的拉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而此时的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状,正如《百年孤独》中所描述的马孔多——生者是孤独的,死者也是孤独的;狂欢是孤独的,奋斗也是孤独的;先哲是孤独的,愚民也是孤独的,一切努力都逃不过衰败的宿命,最终陷入无穷无尽的悲剧循环。
“全部译出的羊皮卷被飓风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是小说的最后一段,也是全书的精华,马尔克斯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整个拉丁美洲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以此来抵抗当时拉丁美洲无休止的党派之争,残酷的资本主义侵略,以及封建专权的保守陈腐。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飓风”中结束,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再一次表达了马尔克斯对拉美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愤懑,他曾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让人受益一生的文学巨著,无论它的思想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会让人在尘世中明白“孤独”存在的意义。就像贝多芬在面对绝望和痛苦时,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潜心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一批不朽的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饱受病痛的折磨,在孤独困惑的境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鸿篇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诗人眼中的孤独,则是远离尘世,与书为伴,驾一叶小舟,驶过人生的万千激流。所以“孤独”存在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去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