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一:教育,企业希望
作者 岩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根本,是希望,关乎着民族未来。做为一个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支援边疆的这批老领导们自始至终关心着教育事业,对下一代如此,对在职员工更是如此。当年进驻哈密时,公司在安顿好职工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认真做好下一代的学习培养,不让孩子们因随父母企业搬迁到新疆而失学。

一九六二年哈密钢铁厂下马后,两栋二层小学教学楼也荒废了,公司决定,立即修复一栋做为临时小学的校舍来过渡,并与离公司工区最近的哈密电厂小学联系,将来做为小学生的接收学校。这一决策也得到哈密教育部门和哈密电厂小学的支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电厂小学需要扩充教学设施,增加教室等教学的必备条件。那时盖教室和办公室都是平房,对我们专业建筑企业来说,还不是小事一桩!我们一边组织临时小学及时开课,一边加紧电厂小学的扩建工程。临时小学请电厂小学支援几名老师临时代课,又从自己单位选择几名临时老师,就这样学校及时开课了。孩子们高兴地走进了课堂。从决策到开学还没用一个月,可见行动之迅速,如果放在今天,真不知会怎样。
我爱人就是当年临时教师之一,她教孩子们算术,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临时小学校运行了四个月左右被撤销,学生全部转到电厂小学,临时教师回各单位或重新安排工作。我爱人是1965年4月最早一批进疆人员,刚到哈密时被分配在施工队油工班上班。重新安排工作,也有照顾这几位老师的意图,她被安排到细木车间,与经常在室外干活的油工组相比,减少了露天的风吹日晒。

几年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和对象相爱后,有一天在她宿舍一起吃饭,她拿出了一封信让我看,并问我:“怎么办?”我阅信后方知,在我身边还隐藏着一个竞争者!这个人就是当年借调电厂小学的语文老师,已经离开好几年了,竟还惦记着呢。我玩笑般地对她说:“那你在我们两个人之间选一个吧?”她一下子就急了:“你是我的人,我也是你的人,谁也别想搅和!我的意思是要不要回信?”我想了一下,说:“要回!告诉他,我们已经明确了关系,让他等着吃我们的喜糖吧,祝他一切顺利!”回信后再也没有来信。
若干年后,从哈密搬迁到乌鲁木齐市,我当时是一工区团总支部书记兼教育干事,直接负责孩子们就学的衔接工作,小学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中学就麻烦一些,当年对接中学是市八中,也是重点学校,他们担心,因不清楚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会影响今后班级的成绩。这只好辛苦我自己了,我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甚至脾气性格和家庭状况都认真做了调查,向八中教务处主任进行了全面介绍,对方非常满意。
毛泽东主席于1968年7月21日在关于上海机床厂培训技术工人的报告中的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从此,“721大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国兴起,这说明国人特别是企业多么需要培养技术人材呀!

我们公司也迅速响应毛主席号召办起了“721”大学。从老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选拔教员,从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年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中选拔学员,第一期学员基本都是尖子,后来都成为了企业管理队伍的骨干,有不少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学深造,并逐步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那时企业党委和行政联合下发专门文件:凡是在企业内部举办的大中专技术、管理等专业进行学习并毕业的,在企业内部选拔各级领导岗位、评定职称,都承认其相应学历,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对人材的需要。同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上成人大、中专的考试,允许带薪脱产学习,以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教育。
随后,公司在办公条件、办学条件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专门在公司院内盖起了用于医疗和教育的二层小楼),成立了教育科,组建了精干的教师队伍。先后又举办了相当于中专层次的企业管理、政治理论等培训班,为企业培养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在企业办学过程中,我也先后承担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语言逻辑基本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们共同学习,于是,也促进了自己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应用。若干年后,时过境迁,回首往事,仍然感觉“721”还是具有效力、发挥了作用的,当然,与正规教育相结合,会效果更好!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二:友谊,地久天长
一一回顾与民族同志的交往
作者 岩增
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搞好与少数民族兄弟的团结,这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参加三线建设支援边疆,去的地方正是少数民族地区。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维吾尔族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凡是生活在城市里与汉族同胞交往多的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汉语讲得都不错。当年自治区主席赛福鼎,为新疆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如维吾尔族是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的,但他号召民族同胞饲养活猪等等。因此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新疆各民族关系最融洽的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层出不穷。
刚到新疆时,人们感到非常新鲜,就象来到外国一样,高鼻梁大眼睛,小伙子健壮帅气,大姑娘满头小辫子,连衣裙美丽又大方。看到街上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子们眼都直了。有的小伙子竟瞎想:这要是娶一个维吾尔族漂亮媳妇带回天津去,还不把人们都羡慕死,但这也就是做梦想一想。
六、七十年代哈密火车站站台上少数民族姑娘们。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人囗占第一位,汉族占第二位,还有其他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是个民族众多、信仰各异的地方。队伍一到哈密,各级领导就对职工不停地进行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教育。譬如: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风俗、语言等,还有汉族语言中和少数民族语言容易产生冲突和误解的,要尽量避开或用其他方式表述。如用“土块”不要用“土坯”的叫法,就是一个例子。还鼓励大家学习维吾尔族日常生活用语,以便于勾通。为进一步与地方融合在一起,还采取加强开展与地方联谊活动、安排少数民族职工等方式,使企业尽快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中去。
我们车间就安排了四名当地的青年当力工,其中有两名维吾尔族小伙子。

当年毛驴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维吾尔族家庭,再困难也要有毛驴车。我们食堂管理员在下乡收菜时,认识一个维吾尔族老汉,家境不太好,人口多,大儿子二十多岁还没结婚。老汉为人老实厚道,一家子都是实在人。管理员回单位向领导汇报,想让老汉专门为厂里食堂送菜,并让他孩子们负责到村里其他农户家收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保证我们的食堂用菜,也使老汉一家有固定的收入,改变玍活困难的状况。这个做法与现在的精准扶贫差不多。当时上升不到这种高度,只是觉得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利,还融洽了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的关系。老汉一家高兴得很,一再给厂领导和食堂人员行礼表示感谢。工区食堂得知后也积极效仿,这可热闹了!每天送菜的毛驴车早早赶到各个食堂,并且毛驴车回去时还带回一些劈材、半新的皮袄、大头鞋等生活用品。这种合作让全村种菜的各族村民都受了益。当地政府还给我们单位送了锦旗。才过了一年多,老汉报喜来了:大儿子要结婚了!请大家去做客吃抓饭!

婚礼上参加婚礼的人在吃抓饭
再讲一下我们车间那两个维吾尔族小伙之中发生的故事:这两个小伙叫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不记得了,他们名字不象汉族人那么好记,除非特别熟悉的人。但是发生过的事大体还记得。这是发生在其中一个人身上的事。车间发现这个小伙子一连几天总是醉醺醺地来上班,大家知道他爱喝酒,但上班还没出现过现在这样子,一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老婆要离婚,心里不痛快,所以这几天多喝了酒。开始大家听了还有些同情他,劝他想办法与老婆和好,还是尽量少喝酒,不然上班容易出事故。没想到几天后当地妇联的人找到单位来了!大家才搞清真相,原来他酒瘾大,开了工资胡吃海花,生活没有计划,而且工资不交给他老婆,喝多了还打老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家暴”!时间长了老婆受不了这个气提出离婚。在办公室,车间主任和妇联的人共同给这个小伙子做工作,苦口婆心,最后决定:一是为使他逐步做到生活有计划,工资发放由车间控制,每月分两次发放;二是工资分两块,除给小伙适当留下些钱外,多数交给他老婆;三是给老婆道歉,保证以后不再打老婆,好好过日子。并由妇联和单位共同监督。为趁热打铁,厂里还派车请妇联的人去把他老婆接过来,在厂里促成他们和好!还特别交待:每次发工资两口子一块过来领钱!最后两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和好了,并一块给人们行礼感谢!后来我们要搬迁到乌鲁木齐去,这个民族同志随其他一些同志留在了地区建筑公司,临分手时这小伙还激动地流下热泪,舍不得分开。这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

在公司劳资科有位维吾尔族女同志,她叫哈力达。她性格开朗,大大咧咧,滿口天津话,听不出一点民族语言的话音。与汉族同事打成一片,被称为“维吾尔族天津人”。而刚分到二建时还什么业务都不懂。上世纪七十年代单位决定逐步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制度,要在年轻人中推荐一批人员参加培训。正好单位接收了一批技校毕业生,挑选了几个,其中少数民族学员一名回族一名维吾尔族,这名维吾尔族学员就是哈力达。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我爱人正好负责与哈力达在一起学习。每天老师讲完课,我爱人都要反复给她解释,不知有多少遍,直到让她弄明白了,学会计算了为止。经常吃完晚饭后还要到我们家里继续给她“补课”。使她很快能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发现她花钱没计划,一开工资大手大脚花个痛快,是典型的“月光族”。我爱人又教她怎样节约,每月拿出十分之一工资存起来,到年底就相当于多开一个月的工资。就这样学会了节省和存钱。她与我爱人也成了好朋友好姐妹,一直保持着经常来往。
在单位里,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各民族职工都能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在支援边疆建设的漫长岁月中,这批来自天津的建筑队伍己经溶入了新疆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