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倒悬摧断魂,
走灯至尊乱纷纷。
冯公双手托夭下,
忠奸评论任后人!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官场不倒翁“失节”几十年,却被十一个皇帝当作宝!何也?
先看冯道的诗两首诗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由此可知,此人是心中有民,淡泊名利,不固于一朝一姓,通观达命的仁者,智者,大隐者!
可是,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司马光之流在这奌上不过腐儒尔!我们读《资治通鉴》,如果尽信书,不如无书!
与之相比,即可知屈原守于一姓的爱国主义的局限性。屈原有利民之心,无利民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