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榆钱菜
文/刘志敏
刘老师导语:(榆钱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经常食用榆钱可以对失眠、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肿都是有着一定的帮助的。由此可见,榆钱给我们带来的营养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备的。榆钱不仅具备了以上的功效,而且还具备了其他的优势,可以起到健脾养胃、安神、杀虫消肿等效果,所以榆钱的价值非常高,这样才使得榆钱受到了很多人士的喜爱,尤其是农村的人士,因为榆钱在农村非常常见,很多人都会使用榆钱做饺子,使得饺子的营养更加独特。

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后,我急急忙忙骑上电动车奔向春天的野外。我的目的性很明确:到半坡山下的沟边去捋榆钱,回家蒸榆菜吃。为啥跑恁远?春天山沟处有景致,不光榆树多,其它野菜也多。最主要的是,这里远离化肥等污染源,采摘舒心,吃着放心。 今天的计划真是不如变化。当我骑车刚穿过新伊高速桥涵时,无意中发现电动车的电量已所剩无几,显然这电量爬山坡不行。我索性改变注意,看这道路附近有没有长榆钱的榆树。 我对榆树素有好感:榆树因成材时间长,过去是上好的建筑材料;面拌蒸榆钱菜是上好的菜肴,现在是吃新鲜,过去那是春天青黄不接时农村人的救命粮;还有,在孩童时,每当桑叶还没有长出来,我常会采一些榆叶,喂食那些刚孵出的、如蚂蚁般大小的蚕宝们;长大后,我喜欢榆钱树,还因为它常以鲜明的意象被作家们引入到诸多文学作品中!
我骑车缓行,左顾右盼,仿佛在搜寻密约中的恋人!真是谢天谢地,行程不远,就在道路左侧不远处水库边上,几丛绿树映入眼帘。凭这时的节令,还有我对附近树木的熟悉程度,那树上绿莹莹、一串串的必是摄我心魄的榆钱菜了。 我弃车沿田埂疾行。走近时,果不出我所料,正是绿嘟嘟、翠生生的榆钱。它们也仿佛履约般在那水边静等着我。顿时,我在脑海中产生了《诗经》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时间近晚,因为我的喜出望外,到这几丛矮树下,我不待喘气,便攀枝急捋起来。然后,将捋下的榆钱放入所备的塑料袋内。时间不长,塑料袋开始变得鼓囊起来。你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专心投入干某一项工作时,你会忘记时间和疲劳。临近傍晚时,虽然出了汗,衣背湿湿,我仍意犹未尽,也没有片刻歇下来。甚或,我把几处树枝也折断了,此刻所谓的“爱护树木”一类的词语,都被我从头脑里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回到位于学校的家里,匆匆吃完晚饭,舍去了出外散步的习惯,在客厅的灯光下,我开始了择菜的环节。我把榆钱从塑料袋内倒入淘菜盆里。择菜也是一个较为耗时的过程,得把其中的杂物拣择干净,譬如小树梗、小树叶,也担心有小昆虫之类的东西混入其中。 择菜的过程用去了将近两个小时,接下来的淘菜过程既费时间,且又需要大量水耗。榆钱蒂部那些褐色壳状组织,不易淘净,四五次下来,水中仍还会有这样的漂浮物。待基本淘洗干净,把这些榆钱分放到几个蒸馍的箅子上,等待沥干水分。看时间时,已是夜晚上十一点钟了。
周四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四点钟我就起了床。打开厨房的灯,先是将蒸馍笼添入适量的凉水,然后启动了炉火的电源。接下来进行的是较为麻烦的拌菜步骤了。
我将基本沥干了的榆钱倒入大盆中,在上面倒入部分食用油(据经验人说这样蒸出的菜松散没有圪塔,这方法也不知是否适用蒸榆钱),然后用筷子搅拌均匀。接着,就是倒入少量的黄面(玉米面)和较多的白面(小麦面),把它们和榆钱再一起搅拌,直到每一片榆钱都裹上面粉为止。要记住在菜中放入适量的食盐,这样菜才入味。这一点,我往年蒸菜时常常忘记。再接下来,就是上笼的环节了。看锅中的水将要烧沸,在箅子上铺上蒸馍布,一古脑儿将拌好的面和菜倒在上边。要记住在中间留下足够的空隙,这样便于水蒸汽上升。倒入的生面菜膨松一些容易较快蒸透蒸熟。我蒸菜时,因为所备食料总是太多,没办法,每次总是压得实实的,因而耗时也就很长。等到上笼完毕,这时就可以稍舒一口气,单等四十分钟后来检验劳动的成果了。

因为捋的榆钱太多,我要分两笼来蒸了。在这四十分钟里,和前边的一样,我把下一笼的面和菜提前搅拌好。其间,我还有了一小段玩手机的时间,翻看一个又一个抖音视频,有的令人忍俊不禁,也让我顿感疲劳全无。
将近五点,窗外天色尚未亮,我的第一笼蒸菜已经出笼了。先将上下两箅菜倒在案板上等待放凉,紧接着把第二笼的两箅菜装入笼中。 待出笼的熟菜凉得半透,就要用筷子将块状的蒸菜捣碎了。这个时间也要把握好,太早了不凉,捣时蒸菜太粘,太晚了凉透时捣碎又太费力。 初中时代因学过《统筹方法》一文,故而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趁着第二笼蒸菜尚在成熟的过程中,我将捣好放凉的这些蒸菜分装在了两个袋子里。我下楼骑车,将它们分别送给了均居住在镇子上的岳父家和好友宗耀家。岳父岳母外出锻炼,我将袋子挂在大门外拉手上即离开。宗耀在家,我径直推门上楼,将蒸菜送达家中。待我返回到家,外出时间还不足二十分钟,第二笼已熟也该到熄火的时间了。
在等待这笼蒸菜放凉的时间,我又做了简单的早饭。没顾上吃新鲜的蒸榆钱,我又急急吃过饭。马不停蹄,我把凉后的蒸菜分出一少部分,将其送给独居老家、离镇上足有七里地的老母亲那里。当我从老家返回时,上午课前静校的时间还没到呢!。 每年春天,我都会蒸各种各样的菜品,蒸茵陈、蒸榆钱、蒸构棒子、蒸槐花等。这些蒸菜,我自己喜欢吃,也更喜欢送人,送给亲朋好友,送给街坊邻居。当然,送母亲和岳父母蒸菜吃,这是我每年必做的功课。老人们都已是八十好几岁的人了,他们吃过过去的苦,也尝过现在的甜。相较于现在的大米白面、大鱼大肉,他们更享受的是粗茶淡饭的生活。送与他们诸多品类的蒸吃菜,他们开心的程度远远要大于超市里的那些补品。或许,在老人们的心中,这些蒸菜寄托了他们对过去艰难岁月永远的怀念吧? 岁月峥嵘,人生易老!
年年岁岁,我愿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把这弥足珍贵的“榆钱菜”捧与父母的面前!

作者简介 :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90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白杨写作学会副会长兼主编。
主播简介:玉华,全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现已退休,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