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风俗之我见
王新民
记得小气候,除了春节,最令人盼望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为何?就是因为扫墓祭祖以后将祭奠祖先的名义上献给祖先的供果分享,同时能咥到难得的菠菜菜面,吃穷老子数小子,那是要一口气吃两三老碗的菜面,过一次菜面瘾,饱一次菜面口福的。
结婚后成为商洛女婿后就入乡随俗了,几乎每年到商洛烈士陵园给老红军岳父扫墓,铲掉墓上的杂草,然后上香烧纸,放炮叩拜,按关中风俗说祭奠仪式算结束了,就该打道回府了。但在商洛且慢,这时将手擦洗干净,将带来的供果美食铺在墓前,开始享用,不仅有点心、糕点、水果和干果,而且有凉皮、擀面皮、蛋糕、甑糕等各种美食,想必是让地下亡灵安息,儿孙们有吃有喝,生活得好着呢,过着人间天堂般的生活,你们也放心好好过你们的天堂生活吧!
写到此,不禁联想到近日关于清明节不能问安问好,70岁的人不能扫墓的争论,以及全国妇联副主席、历史民俗专家蒙曼教授在清明节前就此事的回复,深有同感。
虽然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心情主要与仕途失意有关)影响深远,使人误以为清明节是个令人心碎的悲伤郁闷的节日。其实不然。如今的“清明节”是由“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古代节日和节气合并而成。其中,上巳节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朝进入辉煌,从宋朝开始衰落,逐渐并入清明节。寒食节,兴于秦汉,在唐玄宗时,寒食节增加了祭祀祖先的内容。宋代之后,寒食节也逐渐融入清明节。清明,最初只是一个重要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在唐代之后成为了节日。所以说,从宋代开始,三节的民俗内容都归于“清明节”里。由此可见,在古代寒食节是祭祖的,而原为节气的清明节在唐代才成为踏青赏春的节日。
因此正如蒙曼所说,清明节是一个愉快的节日。经过一冬的严寒,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朗气晴,人们外出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踏歌而行,品偿美食,同时也不忘祭祀一下祖先,扫扫墓,是人们不忘祖先,尊敬爱护之情,而不是悲情。
至于有些地方在祭祀的时候在祖坟傍放桌饮酒欢乐也不足为奇。上文所说的商洛扫墓习俗就是佐证。
现在网传从3月25日到4月10日不能问早问好,70岁以上的人不能扫墓并称之为民俗也是不合人性人情的,也是有违大自然规律的。
这是近几年才忽悠出来的恶作剧,开始说清明前后3天,后来又说7天,如今又改成15天,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完全背离了清明节的本义,完全背离了民俗原义。
看看古人的清明节诗词就可见清明节的习俗传统了。唐代韦庄《长安清明》:“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这首诗写的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尾联却点出“风光似去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再看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
清明,清明,顾名思义,就是天清气朗,春光明媚。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踏春赏花的好时节,在祭祀先祖慎终追远的同时,莫要辜负了一年一度的大好时光,游览祖国山河,欣赏自然风光,流连名胜古迹,赞美生态文明,既放飞心情,又活动筋骨,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拉动消费有利经济增长,如此利民利国,何乐而不为呢?!子孙生活安康幸福,岂不也是冥冥之中的祖先保佑和期盼的吗?!
2024.3.31于商洛,4.1改于上林苑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