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之一)
向德荣

很久以前,张金春收藏了两箩筐铁道兵援越抗美的物品的时候,有一天,陪战友参观了荆州博物馆,说来也巧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张金春梦到自己家成了间博物馆,有了梦,就有了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梦想成真!
要建成博物馆,就要有一定的藏品数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量变才能产生质变。”张金春加快了收藏物品的步伐, 每增加一件就记录一件,开始是在笔记本上记,记了几十本,后来又在电脑中记,数量不断地从直线上升! 实物和照片也越来越多,起初摆在桌子上和书架上,后来要放到箩筐里、箱子里。
那么称“博物馆”这个名称大不大?任何东西都有大有小,房子有大有小,博物馆同样会有大有小,关键看内容!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中国的博物馆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即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2021年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博物馆强国。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现阶段,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张金春开办的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无疑属于“历史类”的,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历史!这样的历史是沉重的,是不可忽略的;这样的历史应该珍藏,其精神应该传承!
对于个人办博物馆,在一般人看来,张金春办博物馆,那不是“天方夜谭”吗?你怕是一个粑粑饼子,说捏就可以捏成的,那是要有攀登珠摩朗玛峰的底气、勇毅与坚韧,要有奉献与牺牲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的,犹如滴水穿石需要时间,需要执着,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准备?这段历史是张金春青春时段亲历的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时间记录,战争场面在心中的印痕成了永恒,代表着一代军人的烽火经历。许多事情会随着时间流淌变得风轻云淡、缥缈无形,不能忘却的而忘却了,成为对历史的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只有让看得见、摸得着、讲得出、记得住的载体可以不让历史遗忘。如果这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淡漠,多少灵魂不会安然,未来也会缺少许多的动力,挖掘历史资源,对未来有历史意义。每一代前人的事迹是“源”,现实社会生活状态是“流”,只有“源”渊才能“流”长,不忘历史方能展望未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苦难。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给张金春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每每回忆起战场的残酷,总令他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几年以后,也就是2008年,“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一个再现历史现场,让人触摸历史瞬间的特殊博物馆——荆州市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又称荆州市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名正言顺了,这个博物馆特殊的是张金春一个人办的,具有纯公益性的,免费参观,每人除免费发一张精美参观券,还有一次性水杯与茶水或者一小瓶纯净水也是免费的。有时小朋友来参观学习每人还发几颗水果糖。从2008年开馆至2023年底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数万名老战友与军品爱好者前来参观,累计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但张金春认为让老战友看物生情回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我们那一代军人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克服各种困难,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安宁与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让他们继承与发扬先烈精神,他所做的一切也值得。张金春既是馆长,又是解说员。如果是教授,有学生;如果是专家,有助手;如果是科研单位,有团队。他没有学生、没有助手,没有团队,他就是他,真可谓“独打鼓、独划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有许多老战友、老首长和老朋友在支持他。
荆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也许由于有唐代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诗句,又提升了江陵的知名度。
到荆州旅游的人,都会到荆州博物馆参观,荆州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馆藏文物1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2件套。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简牍;有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除了荆州博物馆,还有一家叫荆州市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说不定有一天,旅游公司把荆州市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列入可供游客选择的参观点,这是关注援越抗美战争的人们所期待的。
荆州市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设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江汉北路75号电信局宿舍院内张金春的家中。这是八层宿舍楼,没有电梯,略显存旧,一看就有年头了,他家居三楼,上楼的扶栏和梯坎,长久的手扶、脚踏,磨损也很大,上了年纪的人,要小心滑倒。但张金春从楼下一骨碌就走进这栋宿舍。站在宿舍前小院子看,根本看不出那家是张金春的家,因为没有赫然醒目的宣传标志,可走进他的家,别有洞天。140平方米的房屋中的36平方米的客厅四周和中间的大长方桌,挂满了图片、摆满了资料和实物,22平方米的书房里有一台用于整理资料、撰写文章书籍的台式电脑,两侧的书架上摆满1000多册书籍、杂志和画册,从客厅到书房,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因实物、资料太多,摆放不下,很多收藏在三个大箱子里,根据来访对象和要求,轮流展出。客厅里还有一台电子显示屏,是“资料夹”,可通过它向来访者展示一帧帧图片资料,图文并茂,讲解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样操作,显得博物馆挺有科技含量和现代气息。
珍藏多年的名人、老革命家、中国后勤部一支队主任龙桂林等的题词字画,全部挂在大厅的一侧。桌子上摆满了当年的连队机关各种资料,排班表、立功资料,受奖资料、值班记录应有尽有。另一侧墙上挂满了不同单位送的锦旗。
展品大概分为十大类:(1)部队出国前的《援越抗美人员纪律守则》《群众工作简单用语(越南语)》《外语教材》(越、老、柬语)《越南社会简介》《越南战况形势地图》等资料。(2)我军官兵在越南的各种服装、鞋、帽、被服等生活用品。我军在越南使用的各种军用代金券与就餐凭证与其他证件。(3)当年支队、大队政治机关印发的各种《战报》《战讯》《战地快报》及其他刊物等,各种照片、底片、官兵书信数千件,以及我军、越军、美军拍摄影像资料片等。(4)当年各支队、大队制作的背面写有援越抗美纪念的毛主席像章,官兵利用战争间隙绣制的绣品,用石头、木头制作的工艺品与生活用品,以及用击落的美机残骸制作的各种工艺品与生活用品。还有一张当年发给连队的越南胡志明主席像。为了尊重越南领袖,上级政治机关要求每个连以上单位都要挂胡志明主席像。(5)我军缴获美军的菠萝弹(美军称“分裂式炸弹”)、子母弹、飞行帽、报话机、降落伞、副油箱、美机投撒的传单及其他物品。(6)我国军内外和各国出版(国外出版称越战)的援越抗美书籍400余种版本与光盘100多个版本。(7)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总部、各军区、兵种、驻越大使馆历年的慰问信与部分慰问品。(8)越南政府、中央军委、地方政府,颁发给我军官兵及有功人员的各种证书、纪念章、功勋章、慰问信、慰问品、1965年至1970年越南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越南画报》及翻译成中文的其他越南书籍。(9)近年访越期间,越南中央退役军人委员会、中国驻越大使馆赠送的礼品与纪念品。(10)援越抗美官兵在全国各地战友会合影相片、通讯录、纪念品、画册等
有些收藏品是很珍贵的,比如,胡志明主席签名的贺年片和胡主席题写的“越中友谊万古长青”用红色塑料做的坐匾,看起来只是一张普通的纸或一块红色的塑料皮,但意义不一般。1966年春节或1967年春节,每个连队才发两张胡志明签名的贺年片。1968年春节每个连队才发两块胡志明题词的坐匾,在当时就很稀少,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实物。
博物馆里的展品,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挂在墙壁上,裱在相框里,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铁军雄风——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纪实》《硝烟弥漫的铁道线》一起,是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激情燃烧岁月的缩影,印证了美国飞机轰炸越南北方铁路、公路的残酷,印证了铁道兵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对敌作战的英勇,是鲜活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材。

一件件藏品弥足珍贵,一个个故事回忆峥嵘岁月。
对于参战者,在这里抚今追昔,百感交集,肃然起敬,其心情准是别样的……
张金春每一次对来访者,不论人多人少,他都要讲述两个多小时。他对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情况熟稔于心、娓娓道来,受到来访者广泛好评!这里,记录着2021年10月17日,张金春给来访者向德荣、章伦昌、杨宗绪、王敦富等讲解的过程和概况——

2021年10月17日,作者向德荣与战友同事到援越抗美博物馆参观学习。左起:王敦富、杨宗绪、张金春、向德荣、章伦昌。


这天上午,张金春特意穿着援越抗美服装进行讲解:
在铁道兵抗美援朝英雄谱有“拆卸定时炸弹大王”李云龙,他是铁道兵一师三团战士,共拆卸定时炸弹34枚,也就是曾34次双脚踏在生死界内外。 1953年被铁道兵团授予“二级英雄”称号。在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中也涌现许多“李云龙”。
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的定时炸弹较朝鲜战场上已有很大的改进,爆炸威力大了很多倍。一般都钻到地下7至14米深,他的引爆装置由钟表式引爆,改为化学引爆,隐蔽性更强了。
铁道兵在援越抗美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李云龙”式的排定时炸弹的英雄。
张金春对参观者每每点开电子文档中定时炸弹图片,说: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而挖排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这是一项十分危险而光荣任务。有多少定时炸弹,就有多少排弹英雄!
在这里讲述排定时炸弹英雄向成湘的故事。
那是1967年9月2日,夜已经很深了,铁道兵七团十五连十三班班长向成湘怎么也睡不着,趴在床上拿出日记本,打着手电筒在上面写了“不挖掉定时弹我睡不着觉!”
这天下午,合进站又遭到美机多批,数十架次的轰炸,还投下了大量的定时弹。有一颗深深地扎进第一股、第二股道之间,严重地威胁着铁路畅通和人员安全。若在军列通过时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全连同志都积极请战,争先恐后要求排除这个“拦路虎”。向成湘代表十三班第一个写下了请战书,但其他班坚决反对,因为十三班已挖过几次定时弹了。指导员谢长庚考虑到向成湘不久前因伤做过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十三班又干了一天的整道工作;于是就把排定时弹的任务给了九班和十一班。并告诉通信员:“通知十三班今夜休息,更不准向成湘去排弹现场。”此时向成湘心里惦记着那颗定时弹,在脑际挥之不去,怎么睡得着呢?
夜12时刚过,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向成湘知道,这是通讯员小罗来通知九班和十一班出发了。这轻微的脚步声向成湘听了犹如冲锋的号角,他没有惊动班里的同志,悄悄起床,提了一盏马灯,拿了一把铁锹,绕过连部,向合进车站奔去。
指挥这次排弹任务的是胡书经副指导员,对战士们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及时分工编组,看了看手表正要下达排弹开始的命令,突然发现一团亮光快速地向现场奔来。“报告”音一落,向成湘提着马灯,拿着铁锹已站在队列里。

“哦!怎么没睡觉,谁派你来的?”副指导员又是关心,又是责怪,“副指导员,定时弹随时会爆炸,不把它挖出来,我怎么安心睡觉!我是共产党员,有多次排弹经验,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您就让我参加吧。”语音中既是坚定又是恳求。
副指导员是了解向成湘的,在艰苦危险的时刻,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前,谁也阻挡不了他,不由得点了点头。
向成湘见时机成熟,马上要求参加第一组,并不由分说地喊了声:“跟我来!”带领两位战友,奔向了定时弹。
通常我们所说的定时炸弹,是由钟表式定时装置来控制。而美军在越战时期使用的定时弹是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制成。即炸弹从空中向地面坠落过程中,装有风扇叶片的旋压杆向内旋压,压破装有丙酮溶液的腐蚀剂玻璃容器,渗出的丙酮腐蚀液就锁定击发针的化学珠,一旦化学珠被腐蚀尽,击发针就击发雷管,引导弹体爆炸。这种炸弹触地后何时爆炸,是根据弹体内丙酮溶液浓度来确定的,长的可达数天和更长,短的触地后仅十几分钟就爆炸。是一种“化学定时弹”。这种定时炸弹比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使用的钟表式定时弹,具有更大隐蔽性,爆炸威力也大。美机对铁道线上的重点目标进行轰炸时,除投下大量瞬爆普通炸弹外,同时还投下大量定时弹。这些定时弹大多重达1000—2000磅多重,有的也高达4000—5000磅(1磅=0.454Kg),严重威胁抢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列车的运行。
嘀!嘀!嘀!轮换时间到了,可是向成湘没有上来。他叫另外两位战友跟副指导员说:“这里情况我熟悉,让我接着干,只派两人来就行。”就这样,每次哨声响过,弹坑里只回来两人,又进去两人,惊惶不安的副指导员命令每次去轮换的战士,“你们拉也要给我把他拉回来”。可是此时的向成湘真有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胆魄,就是不肯上来。周围不时响起多起定时弹的爆炸声,气浪掀起的泥土、石块直往坑内砸,向成湘全然不顾。
随着挖掘弹坑的逐渐加深,地下水也越来越多。每一铲泥,每一桶水都浸透着向成湘和战友们的血汗。此时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尽快挖出这颗严重威胁铁路安全的定时弹,叫祖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物资不能在这里受损,保证把它运往前方。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坑越挖越深,在战友们屏声静气的等待中,凌晨4点零5分,突然弹坑内火光一闪,紧接着一声巨响,这颗万恶的定时弹爆炸了。向成湘和同他一道排定时弹的副班长芦义云、新战士刘招廷英勇牺牲,为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未完待续)
槛外人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