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那座城
文/侯万福
多年前,我到过贵阳。
多年后,再次来到了这里。
时隔多年之后再来,所看到的景象,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八月的贵阳,气候宜人,白昼有温差,给人一种清新气爽的感觉,很是舒服。
头次来,由于活动安排的紧,没有来得及去遵义参观。
这次来,说什么也得补上这一课。
遵义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它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过程中光辉的里程碑。上学时,我就一直崇尚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城。这次来贵阳,一定要去遵义看看。
贵阳距遵义,有190多公里的路程。
我们乘车行在一条“之”字形的公路上,路弯道多,车子开得不紧不慢,一折一折的前行。
一路上,满眼是青山绿水,整个外在的形态,显现出了黔北特有的地貌表征。蜿蜒起伏的山峰,环绕在峰峦之间的淡淡轻雾,还有远处山涧泻下来的水瀑,阔大的树和山坡上的灌木, 车窗外的这一切,像过山车一样在眼前闪过。
这里多山,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山连着山,曲曲折折构成了连绵不断。
山上的大树小树,披满了绿装,有黛绿、浅绿、深绿。山上还有各种颜色的花儿,鲜艳的花儿和一层一层的绿,相衬相映,景色真是很美。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由远及近,视野里开始跳出了城区的轮廓,高高的路牌上,越来越清楚的闪出了标有遵义地名的信息。
遵义位于贵阳之北,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
在远古时期,这里就存在着古人类的活动遗迹,遵义已经很早就走进了悠久的编年序列。到了近代,历史的云烟,使这座城市更有了知名度。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遵义让人们更为深刻铭记的原因,是这座历史古城在1935年1月,曾经召开过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又称“转折会议”。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突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长征队伍一步步深入到了西南腹地,来到了贵州。到达遵义后,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清算了“左”倾军事路线,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从此成为工农红军的领导核心,继而成为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
中国革命从这时,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大海航行有了舵手,在惊涛骇浪中,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这次会议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我们下了车,走进了一条看上去很古老的街道,小街上的店铺不少,人很多。我们走进了遵义会议的旧址。旧址小楼门楣上悬挂着“遵义会议会址”六个行草大字的匾额,一看这熟悉的字迹,就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
匾额黑底金字,字写得气势磅礴,飘逸洒脱,线条流动舒张,字里行间,彰显出了一代伟人的英雄豪迈之气。
这个会址是当时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公馆。小楼客厅里,摆放着开会的桌椅,墙上挂着当年参加会议的红军领导人的照片。就是在这幢普普通通的小楼里,当年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们,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干起了轰轰烈烈,气吞山河的伟大事业。
在遵义,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成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
开国上将肖华在《长征组歌》的第三曲中,热情讴歌了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歌词写到:
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一曲“遵义会议放光辉”,表达出了红军将士们的心声。
走出这幢当年开会的小楼,思绪万千。
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得是毛泽东思想。
这句话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遵义这座古城,闪耀出了真理的光辉。
遵义,你是黔北一座古老而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城,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城。

2024年4月3日, 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