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三:哈密,别样风光(上)
作者 岩增
大自然对辛勤的劳作者也有自己的回馈。我们在哈密紧张工作之余,观赏大自然的原始风光,特别是那没被人工修饰的自然风光之美,让我们忘却了劳累,让我们融化在美景中。
当年我们在哈密工作过的人员中,有许多爱好探秘和游览的人,领略了大自然的原始美景。那时候许多地方并没有被开发,都属于原始生态和自然状态。有一种“野”味。
刚到哈密的时候,我们施工二队有位职工在家乡从没见过大山,从哈密看到远处的天山非常好奇,特别是光线好时还能看到天山上的白雪,给人感觉大山离我们很近。其实,恰如那句俗话“望山跑死马”,只因为山的高大才让人产生错觉。

从哈密远眺天山
星期天吃完早饭,这位老兄背上水壶带上几个馒头就直奔天山而去了。结果到天黑了也没见他回来。那时单位刚进哈密,非常担心发生各种意外,领导立即派车去找!班组的人也紧张得不行,都到去天山方向的路口去寻找。哈密到天山脚下直线距离有九十多公里,步行一天根本到不了!果然,这位老兄看到天快黑了,天山还远着呢,也不敢再走了,馒头也吃完了,水一直省着喝也没多少了,天又冷下来,正绝望地坐在路边的石头上遥望哈密方向。救援的汽车把他拉回来后,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并让他写检查!从此规定:凡上街,游玩必须结伴而行,并且告诉家人或班组以防意外。
当年大家星期天上街,知道的第一个好去处是西河坝。因为西河坝离我们最近,有大约两公里,而且是抄近去城里的最近之路。河坝里古树参天,泉水汇集成溪流又汇集成有名的哈密河。尤其在夏天,走得滿头大汗,一到河坝马上凉爽起来,人们用河水洗去尘土和汗水,再手捧甘甜的泉水喝到肚子里,那个舒服呀,别提了,让人永远忘不了!看到住在河边的孩子们在河里洗澡打闹,人们不禁想起自己在家乡儿时无忧无虑的情景。甚至有人感叹:要能回到孩提时刻该多好!

现在的西河垻古树少多了
后来知道还有个东河坝,而哈密河则连接了两个河坝。中间被从火车站进哈密城的公路拦腰截断,据说早先这条路有小桥跨过河流,修路后建成土木桥,桥两边有木栏杆。每当我们路过此地,往往会站在栏杆旁休息并观看河水流淌和小鱼欢跳。在炎热的夏季,整条路只有路过河坝时才有大树遮阴,享受一下凉爽的感觉。
再一个近些的就是回王墓了。汉族老百姓又称其为“国王坟”。官称“哈密王陵”。王陵位于哈密城西郊的回王陵墓地,紧邻西河坝。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被清朝皇帝册封的一等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历代哈密回王室的墓地。

哈密回王陵墓地
据官方介绍:哈密回王墓是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上圆下方。它占地面积有13000平方米,是多种风格合为一体的陵基建筑群,是西域哈密地区清代睃基建筑高水平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谐和历史价值。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哈密地区团委曾组织团干部到哈密王陵进行革命传统和忆苦思甜教育,参观历代国王残酷压迫各民族百姓的罪行的展览馆。我代表新疆二建团组织参加了活动,于是,对那段历史和王陵有了初步的了解。
哈密戈壁滩上的雅丹地貌魔鬼城,因为离我们住地较远,平常去不了。由于我们工区承建雅玛苏铁矿的基础设施建设,跟随来往的交通车和运送建筑材料的汽车,看到的人也很多,当人们路过那里时都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天然奇景。

哈密大南湖也是当地有名的景区,当年关于大南湖的传说很多,因为能去的人很少,所以人们对它的神秘色彩也非常向往。据说大南湖地区有丰富的煤矿,而且地表出现燃烧的洞穴,谁也说不清燃烧了多少年。传说曾有拉沙子灭火的翻斗车连人带车陷进去都看不到了,使要到附近去的人都胆战心惊。而更多的传说是南湖的美。

据说大南湖离城区二十多公里。那里草木茂盛,湖面广阔,水鸟、野鸭子非常多,也曾有人划着小木船在湖里撒网捕鱼。这可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单位里有很多喜欢钓鱼的人,也有打过野味的人。有人从天津带来钓鱼工具,还有人买了汽枪想去试试运气打几只野鸭子来炖了吃。机械站的钓鱼爱好者就曾多次结伴骑自行车去钓鱼。他们星期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赶回来,钓的鱼大的小的都有,让邻居们也跟着解解馋。曾有人动员我也去,我爱人坚决反对,所以在哈密期间大南湖一直没有去过,那里到底咋样只好听别人述说了。
近些年听说哈密对许多景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并修了公路更便于人们游览和观赏。但是以往那种原始自然的风貌却越来越少了,变得越来越“洋”,却失去了“土”味。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四:哈密,别样风光(下)
一一哈密当年街上之风土人情
作者 岩增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哈密城,大约有8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哈密火车站,哈密城区。而当时的重要商圈,集中在火车站“站前广场”商业区;哈密城里“大十字”商业区。这两个区域各有特点:火车站商圈以铁路和兵团的商店居多,而大十字商圈以地方商业主管部门开办的商店为主。
我们在哈密进行基础设施和厂矿建设期间,承担了哈密邮电大楼、哈密电厂扩建工程、哈密专署大楼、人民医院工程、哈密铁路桥梁厂部分工程等大大小小的诸多建设任务。特别是哈密城新邮电大楼的建成,成为城里新的标志性街景和重要商业繁华区之一。
当年火车站商圈应该是哈密节假日最热闹的地方。因为这个商圈周围聚集了铁路系统、兵团农场、钢铁厂和建筑企业等,众多单位的职工及家属,人口几乎占居全哈密的一半。一俟节假日到来,街上便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火车站站前广场,当年在路口的四角是四个较大的商店,百货、土特产、五金工具、食品肉类等等,虽商品没有现在种类那么多那么丰富,但也算门类齐全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密火车站站前广场
人们工作了一周,星期天是放松放松的日子,也是采购生活用品的日子。尤其是进入七十年代,人好象突然多起来了,特别是火车站前广场,一到休息日人流密集,实际上真买东西的少,逛街看热闹的多,我们有时上街也是为了去散散心,并且是“搂草打兎子”,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新商品才去下手购买。
在哈密火车站庞大的职工家属居住区,有两三万人生活在那里,说庞大,是因为那么多人生活居住那里而没有一栋楼房,全是红砖土块结合砌筑的平房。在居住区内形成自成体系的功能齐全的大社区。里边医院、中小学校、供销社、邮政所、银行储蓄所等等,该有的都有,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也是铁路系统的特点。他们的医院学校和商店主要是为本系统服务,但也对外开放。如医院也接受外系统的人看病。有一年我爱人患急性阑尾炎就是在铁路医院治好的。特别是铁路上的供销社,有时比地方的商店还要货品丰富。知道这个特点后,我们家住的地方又离火车站很近(一公里左右),星期天经常用自行车带着爱人去铁路居民区的商店逛一逛。我当年买的第一块手表就是在火车站百货店购买的。上海产半钢手表花了八十元,全钢一百二十元舍不得,买了一块半钢的,后来回天津探亲把手表送给了我母亲,她老人家高兴得很,说这一辈子总算戴上手表了。

而我们工区和加工厂的人们,逛街时更喜欢去的地方还是哈密城里。尤其是哈密邮电大楼盖好营业后,更是必去之处。哈密当年最高的楼是地区招待所,有四层高,座落在东河垻通往哈密的公路旁。当年唯一的公交车在那有一站。我进去过一次,还是红卫兵大串联时,那里成了红卫兵接待站,我表妹串联到乌鲁木齐市就住在那里,我到招待所去看她,也是在新疆第一次上这么高的楼。除了它就数邮电大楼高大漂亮了,因为当年哈密城里大十字整条街上基本都是一层的商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密大十字
更多人们工作之余喜欢去哈密城里是因为商店等商业文化等设施齐全集中,逛一条街就什么都解决了。当年商店商品并不丰富,我骑车在火车站和哈密城里的副食品店里转遍了竟买不到鸡蛋!要走街串巷从小商贩那里抢着买!因为一篮子就几十个,人们一旦发现马上包围上去争抢。
当年人们逛街,尤其是邮电大楼落成后,人们进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那里。因为这是我们当年为哈密建成的最豪华的建筑了。进到一层营业大厅,水泥地面光滑平整,营业厅宽敞明亮,年轻漂亮的各族营业员都面带笑容为大家办理业务,因为当年哪一家服务场所都不如这里舒适和先进。大家就是不寄信不打长途电话,也要进去逛一圈,有的象征性买几张邮票,即使家里还有储存(那时写家信是常态,家里储存邮票也是常态)。而当年大十字商店的地面最好的就是用红砖铺的,有的还是土地,为了防止起浮土,营业员经常用水洒在地面上。相比之下,邮电大楼太先进太

哈密六十年代最高的楼是地委招待所,最豪华的建筑是评院剧,最新的建筑是邮电大楼。如今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建设,哈密已建成现代化的新疆第二大火车站,哈密市许多原有旧的建筑都己不复存在,如今己是高楼林立,步入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这个昔日絲绸之路上的明珠、祖国边陲的重镇,正在昂首阔步奔向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新疆第二大火车站:哈密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