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握手
文/郭贵良
昨天中午二点半左右,午睡正酣,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拿起手机一看,是涉县文友段向江打来的电话。赶紧打开话筒听电话,他在电话里操着浓重的涉县口音说:郭哥,我就要下岗离开武安了,特意过来看望你和其他几位文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听说向江要来,我立马起床更衣,出门相迎。几分钟后,一个身着厂服骑着摩托车的人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虽然隔路相望,相距六七十米开外,但我一眼就认出来那人就是向江,我向他挥挥手,他便驱车迅速地来到了我的身边。两双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我和向江认识之后的第二次握手。第一次是在去年金秋时节,邯郸市作协在武安市古武当山举办的李春雷老师名家创谈会上,距今已过去小半年了。自从与向江认识之后,我们经常在微信里相会,谈论最多的是文学创作之类的话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在《邯郸晚报》《新武安》纸媒上不期而遇,成就了我那篇《有缘报端来相会》文章,此文发表在《清漳两岸》网媒上。寒暄之后,我邀他到寒舍品茗叙谈,他却对我说:不去了郭哥,时间有限,我还要到武安融媒取一趟报纸去,你和我一块儿去吧。我们在武安融媒很快就拿到了要找的报纸,当他双手接过去年10月20日那份报纸时,激动得手都发抖了,他把报纸展开,指着《太行花》那张彩色版面说:郭哥,仔细看看这一版,我的文章能与安秋生、郭延昌和你三位老师同天同版上发表,太难得了,我要把他好好珍藏起来。其实,我也是今天才看到真正报纸的模样。细细端详,版面是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同期刊登了安秋生老师的散文《譬如晚霞》、郭延昌老师的散文《我道深秋不寂寥》、我的一首小诗《秋雨》和向江的短文《一场秋雨一场寒》,还有江芳延老师拍摄的一张美图《霜序红叶》。新武安副刊《太行花》是武安市文学创作发表的专业平台,我们这些业余作者,能和安老师这样的文学大家一起登上这个平台,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这也充分体现了《太行花》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宗旨。从报社出来,向江提出还想见一见常见作品未曾谋面的蒋金霞老师。我们从融媒体中心一路南行东拐来到了市第一中学大门口,蒋老师也很快请好假骑车来到我们面前。握手寒暄过后,我们一起来到了洺湖观礼台旁的一条长凳子上落坐,向江是客人居中,我和蒋老师各坐左右,三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促膝长谈。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里,向江始终是主讲。从文学创作,谈到名人名家,写作往事。提及最多的还是李春雷老师的文章和写作路上李春雷的故事……我们从他炽热的目光和真挚的语言里,感受到了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梦想。我关切地问他,你就要下岗了,今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这年头,只要肯出力流汗,就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坚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蒋老师要回校签退,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我们的三方会谈只能草草收场了,虽然我们还有许多话要说,但迫于无奈,我们只能选择分别。我对向江说,今天别走了,在武安住一晚,我们一块喝杯酒,好好说会儿话。向江说,下次吧,我必须赶回去,明天还要去找工作呢。向江骑着摩托车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想起了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几句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向江就是向江,虽然生活贫困,工作苦累,又刚刚遭受下岗的沉重打击,但他对文学永远保持着常人少有的冲动与活力。他这种山高路险勇为先,书海文河苦作乐,孜孜不倦、痴心不改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效仿学习!
(《有缘报端来相会》在清漳两岸发表,《第二次握手》刊发于3月29日新武安报太行花副刊)

武安融媒取报有感
/骆驼刺
你带着清明的思念
走进了太行花
思绪万千
九曲回肠
道不尽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带着你的嘱托
我去了
上午迎着狂风
下午淋着细雨
终于拿到手中这份
沉甸甸的报纸
清明节前一天
太行花开了
字里行间
无不寄托着对先祖的思念之情
不知是感动,还是感恩
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与无数孝子贤孙的泪水混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郭贵良,河北邯郸武安市人,武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原新疆军区某部电影组长,连指导员。1989年转业到武安市建委工作,2017年退休。热爱文学,勤于创作,先后在《邯郸晚报》《中山日报》《洺河源》《新武安》纸媒发表文章多篇。先后在《瞭望中国新媒》《新长江文学》《大文坊》《中山文苑》《燕赵文荟》《天津散文》《散文城丛台风》《神钲书院》等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小小说80余篇。
这一次,我用感恩的心写你
/段向江
清明前一天,下午四点多一点,接到郭哥的电话,给我说“今天(4月3日)刊发在【新武安报/太行花】你的一首诗《清明的思念》”的报纸给你取了几份,我写得《第二次握手》刊发于(3月29日)的报刊又取了几份,你托我顺便取几份刊发于2023年7月14日的《涉县人在武安》,没有取到,只因过期的没有存报了。
我忙叠声说“谢谢”郭哥,我知道郭哥上午就去取报,今天的新报还没到达武安融媒,且顶着风,而且天气阴冷,风很大。去得早,回到家就给我说“段弟,报还没到达,白跑了一趟,我下午再去取。我随口答到“郭哥,辛苦了,还得辛苦你再去跑一趟”。
之前你写我们“有缘报端来相会”,又在我将要离开神钲,离开武安,我和你又来了个别样的《第二次握手》,和蒋金霞老师第一次相见,她写了一篇《春天来了,我与两个男人的约会》。
又适逢我昨天的一首清明诗刊发在新武安报太行花副刊,就在昨天上午顶着风,下午冒着雨,去为我取样报。所有这些,无不是“送报也见文友情”的惟于真情,惟于真心,惟于文友间、兄弟间的情谊体现。
当我用笨拙的笔写下这浅薄文字时,我时时觉得,我们文人间的情谊,没有文人相轻之说,只有文人间惺惺相惜这般文情诗谊,不敢说情感天地,但我敢说“真诚、真心打动了彼此,也感动了我自己”。虽自己身为一名草根文学爱好者,能在我生命中遇到这么多文朋诗友,良师益友,兄弟姐妹,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感激,我感动,我感恩和感谢遇见吧!!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即使自己用笔拙的笔写不尽人世百态,风物人情,生活赋予我们的美好。
而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携一缕清风寄去我们的深深思念,借东方升起的太阳,让我们一起奔跑吧…


主题: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的思念
段向江
梨花风起正清明,
岁岁清明 , 今又清明。
相思渐远渐无穷,
独自徘徊在飘飞的梨花中,
伫立在坟茔前,
遥望那天边的流云,
泪眼婆娑 深深地思念我的祖先、我的父母。
这一天
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
这一天
即是淫雨霏霏、淅淅沥沥、滴滴答答
也挡不住我思念的脚步
缅怀的激情,
心中那股似雨丝般悠长想念彼时陡增。
穿越时空、跨越心际,
也惟愿让思念的情绪。
飘洒在坣冢前,
把思念打成包,
寄给天堂最牵挂的亲人。
静立茔冢默然,融入血脉中的眷念,
是我们的来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时光如水,又见清明,
流年淡去我多少回忆,
却始终不改我们对父母的绵绵思念。
想起了母亲,想起父母一起的日子是那么温馨;
清明寄思,清明怀思、清明携一缕清风送去,
我对父母深深的思念。
而彼时的梨花花开花艳,
在坟茔前的小草和翠柏树相互顾盼
仿佛在抒说着清明和明清的故事…
(刊发于4月3日新武报太行花副刊)

作者:段向江,笔名梦想。河北邯郸涉县人。邯郸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散见报刊平台,《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在今日作家发表,《怀念老宅》曾获邺城文学散文大赛优秀奖,《相约赤水湾。万景历图腾》文章获“万象”赤水湾杯文艺作品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
电话:15128927918
身份证号码:132132196605222111
平安银行卡号:6230580000139854298
住址:河北涉县龙观天下35小区二单元603房间
编者后记: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别人成就你的梦”。有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事实上,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只为攀登莫问高,当透过洒满阳光的玻璃窗,蓦然回首,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