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罗宗志文集卷六•高崇文萃》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倾力创作的散文、纪实、评论文章(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为作者的作品、书籍写的序及评论)共40余篇,有的在各种文学报刊及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有的曾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现整理成集,名曰《高崇文萃》,将陆续在都市头条推出,为新时代文学增添隆重的一笔。
《罗宗志文集》总共分为六卷,卷一为长篇小说《乡魂》(已出版);卷二为长篇小说《乡梦》(待出版);卷三为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待出版);卷四为诗词集《翰苑心韵》(已出版);卷五为诗词集《翰苑清音》(待出版);卷六为散文集《高崇文萃》(待出版)。欢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亦欢迎作家学者为本文集撰写序或评论。文稿将一并辑入文集并赠送作品集及作者亲笔书法作品,以示鸣谢!
(作者微信号:gc894357378 通讯邮箱894357378@qq.com)
四会民歌小曲王、德艺双馨文艺家李重明老师
四会民歌的发掘者与传承人
——记四会民歌小曲王、德艺双馨文艺家李重明老师
认识李重明老师是在2007年市文联举办的一次《罗宗志长篇小说〈乡魂〉研讨会暨市德艺双馨艺术家表彰会》上,当时李重明在民歌的发掘、创作及表演上已有很深的造诣,在“广东国际小曲王争霸赛”上一举夺冠,获得了“四会民歌小曲王”的荣誉称号。与四会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谭梧一起被评为肇庆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在会上受到市的表彰。当时李老师已七十多岁了,头发已白,但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给我印象很深。再次与李老师见面是在四会市文广新局举办的一次文艺创作座谈会上,当时我创作了一首歌词《我爱家乡千山翠》投了稿并被通知参加座谈会。在会上李老师欣然为我的歌词谱了曲,并由市著名歌唱家刘玲玲演唱,后来参加了肇庆市2012年度文艺创作评比并获得了二等奖。李老师为人诚实谦逊,健谈和蔼,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初夏,我随四会作家协会采风团到迳口镇采风,对迳口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宣传报道,有机会再次接触李老师及他的家乡元龙岭村,并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使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李重明老师在上课
深入乡村厂矿,挖掘民歌不遗余力。
元龙岭村坐落在迳口镇客家聚居地,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村中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热情好客,喜欢唱歌,尤其是喜欢唱客家山歌。据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李重明由于受家庭及兄长的影响,自小就很喜欢唱歌,在村中的同龄人中唱得特别好听。他的父亲是村里最能唱歌的人,当李重明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就用唱歌来哄孩子,使幼小的李重明便种下了音乐细胞。他的哥哥是村小学的音乐教师,李重明就入读在哥哥从教的学校。每次哥哥上音乐课,李重明都唱得特别起劲;他对哥哥唱的三、四十年代电影歌曲《四季歌》、《春天里来百花香》和西部民歌王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印象非常深刻。哥哥几次学校调动,他都跟随在身边就读,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平时,每逢节假日,李重明都跟着村里的老人去看牛。村前不远处有一幅沙丘冲积地,是天然的放牧场,老人们总是边放牛边唱歌,或与邻村的牧人对唱,或与路过的姑娘斗唱。这时李重明也跟着斗歌,他机智灵敏,技巧变通极快,往往成了斗歌的主角,每次都斗赢对手。李重明的姐姐是人民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员,姐姐的每次演出,他都跟随前往观看,每次台上唱李重明熟悉的歌,台下他都使劲跟着唱。正是在这种自然天成的环境熏陶下,李重明幼小的心灵便产生了音乐情结,无法释怀。
随着年纪的增长,李重明逐渐意识到,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每一个客家部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有自己的客家山歌的独特唱法,因此他十分注意发掘和收集山歌原生态的唱法与技巧,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客家山歌。他听说邻村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歌手叫钟带娣,唱客家山歌特别好听,就翻山越岭去拜访请教,把她最能打动人的音乐元素和唱法技巧记录下来。钟带娣的歌声温婉柔扬,热烈奔放。大意歌词有:“想唱山歌你咪狂,你用快耙我用枪,你能唱到月光出,我就唱到大天光”、“一条竹仔探过坑,转去同妹合年生,送来年生好合得,无人敢得同我争”。还有“喊我唱歌我就唱”、“山歌无妹唱唔成”等等,这些山歌词汇丰富、新颖鲜活,又有客家特色,李重明听后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如获至宝。后来经过反复翻阅资料,调查考证,这种唱法是典型的元龙调元素,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四会最具特色的客家山歌。李重明老师经过再度创作,形成了元龙调《山歌无妹唱唔成》和《明天带你回我家》两首新的客家山歌。在演练过程中,李重明老师大胆创新,采用无伴奏、原生态的唱法进行演表,最终带领“四方水”团队在“广东国际小曲王争霸赛中”夺冠,载誉而归。
1957年,李重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由于他能唱能写能演,很快被吸收为兰州部队空军文艺演唱队做演员。在部队的学习和锻炼更使李重明的音乐天赋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正统的舞台艺术知识,表演起来如鱼得水。
1961年,李重明退伍回到家乡工作后不久,碰巧肇庆地区成立话剧团招考演员,他又以雄厚的音乐基础和扎实的舞台演艺成为一名演员。在肇庆话剧团期间,李重明仍然十分注重民歌的挖掘和搜集。对于文学艺术而言,他深谙“越是民族的,越有地方色彩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随剧团下乡演出,经常到演出地体现生活,吸取民族精华。他走过厂矿、社区、街道,入过农家、山庄、船队,只要有人哼调子、唱歌的地方,他都好奇、迷恋和探访一番,与当地居民探讨山歌、民歌的来源及演变过程,在闲谈中引导被探访者不知不觉唱出自己喜爱的民歌。有一次他随话剧团深入到西江船队体现生活,听到了优美的船工号子,他就立刻记录下来,后来他根据船工号子的曲调创作了民歌《西江船歌》,曾一度成为话剧团的保留节目。还有一次他深入马鞍煤矿,下到矿坑一线,意欲采集挖煤山歌民歌,竟然遇到了塌方危险。但丝毫没有影响其体现生活,挖掘民歌的热情。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四会的山山水水,深入山区农村进行民歌收集,结识和采访过很多地方民歌手,如:邓村的欧水林、申阿福、刘树林 陈阿娇;迳口的黄桂松、卢树佳、钟带娣、潘凤好;江谷的黄月森;地豆的潘彩娣;下䒢的伦水妹;黄田的祝新娇、陈妹 等等。他搜集的山歌、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虚玄歌、婚嫁歌、哭丧歌、竹板歌、路程歌、船歌、情歌等等,大大拓展了四会民歌挖掘的视野,提升了创作、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其中他创作的民歌,除两首元龙调在“广东国际小曲王争霸赛”中夺冠外,还有《农谚歌》、《西江船歌》、《玉翠桔红》、《小玉佩》、《𣏴㮌仔 》、《龙岭放歌凤山和》、《绥江河上运柑忙》、《我爱家乡千山翠》等民歌在各种演出比赛中均获得奖项和好评(大大小小的奖项超过了50项)。其中还有5首民歌入选《广东省客家山歌大典》,填补了该大典中四会客家山歌的空白。
李重明老师执着的创作热情及娴熟的演出技巧,在文学艺术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继被评为“四会民歌小曲王”之后,2007年又被省评为“广东省客家山歌优秀歌手”和被肇庆市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2009年被肇庆市文广新局评定为“四会民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四会民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晋升为省级),2016年又被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
李重明老师领衔演出
创编培训辅导,传承发展不辱使命
取得了这些荣誉之后,李老师更觉自身责任重大。他反复学习习近平主席“我们应该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护传统文化,如果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的科学论述,深刻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的神圣职责。这几年,李重明经常深入乡镇、学校开设民歌学习班进行创编培训辅导,为民歌的传承发展不辱使命,培养后人:
一是在四会文化馆专门开设“少儿民歌传承班”,连续多年暑假免费培训中小学生学习民歌,培养民歌演唱接班人。
二是在马田小学建立“非遗文化进校园课堂”义工培训基地,进行童谣、合唱训练,创编并辅导了四会童谣大合唱《𣏴㮌仔》,参加肇庆市合唱并获得银奖。
三是应四会中学“民歌进校园”组委会邀请,分别对该校农村班、城市班进行“四会民歌”专题讲座。
四是与常青藤国际小学建立“民歌进校园”长期联系机制,进行童谣、合唱等系列辅导,创编并辅导了四会童谣大合唱《𣏴㮌仔》,参加广东少儿花会比赛并获得了奖项。
五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迳口镇举办“四会民歌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乡镇干部、教师及村民群众50多人,讲授客家山歌的唱法技巧、扎实做好本地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扬。
李重明老师从小浸润着客家山歌成长。他今年已经80多岁,从读书、参军、工作,到进入肇庆市话剧团、再调回四会中学任教、退休,他的人生轨迹,无不倍伴着客家山歌走过沸腾而难忘的岁月。他曾多次自豪地对来访者说,我不仅有“三能”:能唱、能写、能教,还有“三有”:有丰富的民歌资源;有众多山歌民歌手喜欢和支持;有健康的体魄,精神饱满,声音宏亮,还可以为四会民歌的挖掘、传承多作贡献。
李重明老师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愧为四会民歌的发掘者与传承人。
(本文入选《四会文史》第35辑)
作者(左)参加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活动
罗宗志个人简介及创作成果
个人简介:
罗宗志:(笔名高崇,书斋号:隽逸轩),汉族,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人,归国华侨侨属,四会财政局退休干部。2006年参加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第一期(总第十期)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广东(肇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汉诗协、中诗协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都市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与人联合创办四会市诗词学会、四会市楹联学会并任执行会长。2013年创办《玉城》杂志并任执行主编;2019年与人创办《楹联大观》杂志并任执行主编;《龙甫文史荟萃》《人文罗源》《罗源风采》等书籍执行主编。
创作成果:
著有长篇小说《乡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文学》连载)《乡梦》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一部、诗词集《翰苑心韵》(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翰苑清音》两部 、散文集《高崇文萃》一部、诗文合集多部。作品发表散见《中外文艺》《世界华文作家》《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文学》《财政文学》《作品》《贵州文学》《齐鲁文学》《诗词选刊》《雅剑诗刊》《珠风小说》《商海儒风》《香港散文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西江日报》《肇庆作家》《西江文艺》《星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微信平台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创作笔会征文二、三等奖;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财政系统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创新大旺》全国诗词楹联征文三等奖;《广东文学院》主办的“星湖之春”征文三等奖;广东观音山全国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金城杯•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肇庆作协、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征文诗词类一等奖等多项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奖。作品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卷(汉英对照)》《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诗词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肇庆当代新诗选》《肇庆作家文集》《肇庆文学》等大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