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问第十四》(19)
胸襟与涵养
【原文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一章讲人的胸襟和涵养。“辟”同避,逃避、躲避。孔子说:真正学问道德好的人,只会躲避混乱的世道而隐居;有的人却会因为对某一个地方不满意就选择逃避,还有的人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就离开,甚至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言论就躲避。已经有七个人这样做了!
“避世、避地、避色、避言”四种处世态度,实际上反映出了四种胸怀和涵养。“避世”是君子之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首先是不与乱世同流合污而玷污自己的品格,其次是避免无意义的抗争而将自己置身险境,因此才选择隐而不仕,洁身自好。也就是说,君子不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放弃志向与追求。可以说,君子避世,既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策略,绝不是消极逃避。
“避地、避色、避言”则不然。“避地”是因为对某一地方的环境等不满意,不想着怎么去改变而是选择逃避,缺乏勇于担当的锐气和胸襟;“避色、避言”则更是心胸狭隘又软弱,缺乏涵养。既不能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更受不得别人的抱怨、误会误解,遇到挫折,不是想着如何克服、化解,而是选择逃避,而且还要把这种消极的逃避行为,说成是“归隐”,用貌似“石头大了绕着走”的大度姿态,掩盖其内心的狭隘与懦弱。孔子认为,这些人,其实算不得隐士,真正的隐士只会躲避混乱的世道却能够直面现实人生!
最后,孔子无不遗憾地说,象这种逃避现实的人,据他所知,已经有七个了。这七人必有所指,我们不得知而已。下面两章,列举了隐居民间的高人,我们下期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