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雕人生
——记全国木雕大师王国华
文||刘爱英
“现在,我代表南康区委、区政府宣布:中国木雕大师王国华师生创作基地周年暨国际雕刻文化艺术馆隆重开馆!”随着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政协主席钟恢森宣布开馆。顿时,风景如画的家居特色小镇金字塔木屋上空,响起阵阵掌声。
大红的气球在空中摇曳,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翠绿的树木,在春风中生气盎然。人们脸上,洋溢着微笑。
参加这次开馆的有南康区宣传部长刘婷婷、国际陆港党工委书记赖彦辰、国际木文化学会副长杨金荣先生、苏金玲秘书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等,来自四面八方120多名客人,纷纷向王国华大师表示祝贺,祝贺他事业兴旺。
【参加开馆人员合影留念】
【大家参观来自世界各地的木雕作品】
王国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项目~莆田木雕—仙游王氏家族木雕第四代传承人。享有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海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等十多个头衔。
机缘巧合 ,踏入中国“实木之都”
去年5月底,王国华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享有中国“实木之都”的南康参加家居博览会。在展销会上,他发现南康家居产业与自己的专业非常契合,两者都是与木头打交道。于是,引发了借助南康这个大舞台,将自己的木雕事业做强大做强的念头。
当地政府慧眼识才,积极引进王国华大师入驻南康。借助他的优势填补本地雕刻工艺美术行业空白,同时可以通过他培训大批艺术人才,真是一举两得。于是,为王国华大师提供了3700多平米创作基地,让他创办江西南埜文化有限公司。经过大师一年的耕耘,目前己初具规模。基地现分两馆、两基地、一中心,已开始进入运营模式。
【入户展厅图】
为了引得进、留得住大师,当地政府在积极扶持南埜公司的同时,积极搞好服务,力争为他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南康区工商联领导经常来到基地调研、出谋划策、帮助王国华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艰难学艺
荣获“全能型雕刻艺术家”美称
8岁,王国华就跟着父辈们开始木雕手艺,那时的他,只觉得敲敲打打挺好玩的。但是真正让王国华爱上木雕的是读小学时,王国华有一天在木雕店看到一个饰有精美图案的笔筒。一问价格,5元钱!这相当于他一个学期的学费或一个月的伙食费。手头拮据的他只能望“筒”兴叹,同时也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雕出一个这样的笔筒?”
1981年,王国华高考落榜,无钱复读,又加上家乡遭受洪涝灾害,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开始正式做木工,希望能掌握一门技能混口饭吃。
正月初七就出门谋生的王国华一行,目的地是福建三明地区的寺庙。他们要为寺庙进行雕刻修饰。当时,20岁的王国华还是学徒,每天工钱只有0.5元。
在当地多座寺庙的艰苦环境中,他整整坚守了8年。在晨钟暮鼓的陪伴下,王国华在学中干、干中学,木雕技艺日益精进。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国华得知海南有上乘的木雕材料,于是开启了琼岛之行。1999年初,王国华第一次登上海南岛。海南黄花梨等木料在香味、纤维、密度、色泽等方面的优势,让他感到十分欣喜。面对海南独具特色的木雕材料,王国华就像饥饿的人突然遇见了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他每天将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2008年,海南的黄花梨炒到了天价,王国华身边很多手艺人放下手艺活 ,去当木头贩子了。大家见面不再谈艺术,谈的最多就是,今天挣了多少,明天我又卖出多少木头。
面对这样的氛围,让王国华感到困惑。自己学艺多年,在木雕行业好不容易有点成就,有点名气,难得就这样放弃吗?像他们一样去当木头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
经过深思熟虑,王国华决定离开这个环境,到杭州继续学艺和创业。杭州有深厚了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果真,三年的杭州之行,对王国华艺术造诣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杭州他学到了艺术管理、编写、教学等知识,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为日后教学打下扎实了基本。他培养了以黄健海、蔡文建等十二位省级大师,一级/髙级技师的学徒,和一百多位学生。
【王国华大师在全神贯注雕琢作品】
杭州之行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注入了多元文化。四十多年来,他获国际、国家、省(部)级以上金、银、铜奖共计60多件次,还发行个人专著《王国华雕刻艺术》。
王国华擅长山水、花鸟、人物 、动物、吉祥物等木雕,被业内人士称为“全能型雕刻艺术家”。 他的作品在神形意间把控拿捏得正当好处,因材施艺,做到“手、心、眼”三位一体,大胆的链锯切割产生粗犷的块面结构自然,似大笔之写意。
【与国际友人携手雕刻作品】
他的作品即有木雕的形式存在,又有根雕的韵味。特别是所创作的十八罗汉、弥勒、达摩、老子、八仙等人物的神态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结构造型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老子”系列,塑造出神态各异的老子形象,倍受收藏爱好者和大众消费者们的青睐与收藏。王国华用他几十年的坚持,谱写着以刀为笔,精雕细琢刻的人生。
善于发现,精雕细琢
作者走进王国华大师创作基地,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其中,《春之色》《夏之魅》《秋之歌》《冬之韵》等作品,以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四季更替的特征和规律;《天问》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形象,他仰头遥望宇宙的深邃眼神,仿佛在思考意境深远的“天问”。
谈起木雕,王国华情不自禁地说:“我每天都要摸木头,一天不摸,手就发痒。木头在我手里,没有好坏之分。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即使有残疾也不能放弃。我对木头也这样,即使有皱纹、裂纹、疙瘩,在我眼里也是可用之材!”
有一年,王国华发现一块有裂缝的木头,有人认为这是块废料,没有什么用,不可能成为木雕原料。可他仔细看着这块木头,总觉得有眼缘,不忍放弃。那段时间,这块木头成了他的心病,左思右想,夜不能寐,甚至半夜起来画草稿图。终于突发奇想,把裂缝当作人物的衣服,当作人物的眉毛。作品完成后,王国华给他取名:“寿比寿”。就是两位老人,笑眯眯地摸着各自的胡须,比谁的胡须长、谁的胡须美。
还有根大木头,里面有几处大疙瘩。当地人说:“这根木头,砍又砍不动,移又移不动,长的又丑,能做什么用?当柴火都没人要!”
可王国华看了,就像发现宝贝一样,只在这块木头上简单地雕刻了鼻子、嘴巴。一个栩栩如生的打坐和尚就成型了,王国华给他取名“难得糊涂”。
“寿比寿”和“难得糊涂”,两件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普遍好评!成了王国华的得意之作,一直陪伴他。“难得糊涂”,也是他做人的理念。
匠心传承,守正创新
来到南康后,王国华感觉自己肩上担子更重了,以前考虑的是木雕、是艺术,而现在考虑更多的是传承、守正、创新,及如何担负社会责任。
艺术需要传统、需要后继有人。王国华在家居特色小镇开办了“手工木作雕刻体验馆 ”,孩子们、青年们可以通过体验馆,体验木雕的乐趣,从而爱上木雕。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到基地调研】
他创办了“人才培训研学基地”,让有木雕爱好的年轻人在基地学艺,让中国古老的木雕手艺得以传承。因为中国的木雕艺术是心与刀的艺术,是刀法自然与道法自然的有机结合,决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术失传。
【学生们在欣赏老师的作品】
他创建了“雕刻工艺文创基地”。想让全国艺术家们在基地交流、切磋;让中外雕刻工艺品和艺术品在此展示;让南康的家具在艺术上有所提升;让传统民间雕刻文化艺术真正融入家居生活;让大师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面对未来,王国华充满信心。这位年过花甲,却身材挺拔,眼光睿智的老人,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他说:“我梦想把江西南埜文化有限公司,打造成亿万级雕刻艺术品殿堂,以雕刻非遗木文化+休闲文化旅游为核心产品,努力为南康家居小镇添加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一张新的地域名片。”
在人生的道路上,梦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它给予我们无限的动力和勇气,让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坚守,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它如同基石,支撑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