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子旭说《何为君子?》】(1)
文/赵旭
何为“君子”?一直想知道字的字面原义,多处查找惜无资料,余只能相当然地臆断了。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是对身份高贵人的尊称,后引伸为君主。“子”,植物之果实也,后引伸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二者合起来,“君子”专指才德出众的人。孔夫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说白了就是君子是崇尚仁义道德,敢于坚持原则的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的“正人君子”虽包涵有传统“君子”之意,却弱化了文化的内含。
人在年轻的时候,父母长辈教育孩子做个“好孩子”,其实就是有做“正人君子”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千世界就像一个“大染缸”,才发现这个世界远非是阳光明媚,更多的是黑暗和浊垢,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做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君子”,难也!或者说根本就做不到。

《格言联壁》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是为君子。我们退而求其次,不妨给现代社会的君子下一个新的定义:“大其心,容身边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身边之变。”改了两个“天下”为“身边”不也是君子所为吗!天下之事当由“天下之责”之人去做,我们只须晓其理,谦逊好学,洁身自好就可以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说简单做起来难。何为善恶?善与恶、是与非、曲与直的辨别就需要不断地修身。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生存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真诚之心对待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修为的人,做一个君子,修身的过程必不可少!“善小”,守社会秩序、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助人一臂之力也是“善”。“恶小”,拈轻怕重,偷懒耍滑,损人利己,贪小便宜,偷鸡摸狗,也是“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修为的人,修身的过程必不可少。做君子当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失为君子!

君子必定好学,好学是君子修身之本。修身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荀子把学习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曰蜕:蜕,质变;学习忌满足于既有,而固步自封;应该不断学习,日渐而月进使之产生质变。二曰虚:虚,虚心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心,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曰一:一,是专心致志;“学之道,贵以专”尤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四曰静:静,指的是心要静,摒杂念、阙利欲。五曰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曰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师重教的本身,就是对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曰友: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学习不随波逐流,可以寂然无盼、见解独到,绝不能孤芳自赏、食古不化。

现实社会中不学无术者比比皆是,专家、学者多如牛毛。而所谓民间团体多为达官、富商把持,余下寥寥可数几人,莫不是阿谀逢迎之鼓手。余一生不喜入群,却偶有接触。曾有著名“文化人”评格律诗是“禁锢中华文化之糟粕”,但其人对格律一窍不通。余窃思:尔不懂格律,如何评得格律诗?如欲评判当学而知之,而后评之。俗话说:酸、甜、苦、辣、咸尝后便知,何故不知其味,反居于高处,充当评判文化之人?不少官商人入文化圈,盖因腹中少文、缺墨,心虚而遮羞,言必风月、语必宫闱,是为“沐猴而冠”也!“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为人却疑,况君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