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71章俗解
大家梳理中国历史上4百来个大小皇帝,通常最佩服的有两个。一位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一位是大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位帝王留下的话题很多。
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岀身不同。一个是街头的小混混,斗大的字儿不识几个。却在改朝换代的乱世中一举成为江湖老大,又拼掉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成为泱泱大汉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出身高贵,将门之后,骨子里的霸气,自幼有系统的贵族家族熏陶。读的书多,又有一身好武艺。反隋战争中,李世民随父亲李渊组成强大的唐家军从太原起兵。推翻了大隋王朝,平了天下乱局,逼宫父亲让位,他坐上了大唐王朝的皇位,写下了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一笔"贞观之治"。
英雄不问出处。所以宋朝司马光最权威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在叙述千年的皇朝历史散文篇,落笔最重,对两位皇帝大加赞赏。后人公认司马光史学态度的严谨,他绝不是阿谀逢迎的皇帝粉。

资治通鉴,文字的意思就是记录下过去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以让后人以史为镜,鉴别当下。
司马光的笔墨重点表扬这两个皇帝佬儿很客观。他们身上并无特异功能,和凡人一样浑身烟火气。高兴了畅饮无度,生气了破口大骂。皇帝脾气自然随心所欲。
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厉害在什么地方呢?评价得说大堆的故事。点睛的说几点,一是自知之明;不独断专行;二是听的进去话,会用人;三是能放下身段,知错就改。这三条做得到了,任何人可以应付当官儿这个差事。
老百姓有金言:听人劝,吃饱饭。刘邦自己本事不大,可身边网罗了天下最厉害的文武至宝。如特别会打仗的韩信,还有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等冠绝当朝的谋略家。战争问韩信,治理问萧何,危机问张良,化解问陈平。刘邦承认自己学识肤浅办法少。关健时刻该恭敬,该说软话,该丟下面子,他象蜥蜴一样善变,还不尽是虚伪。他有的是飞来之笔,关健时候知道问计哪一个最合适。街头小混混把皇帝佬儿做的有模有样。
唐太宗和刘邦相反,生在大干部的家庭,耳濡目染朝政大事,又有无人可及的教化环境,他天生就是文武全才。坐到皇帝的位上,他偏偏没有自信过度,反而遴选了一批敢说话的谋臣,如魏徵,房玄龄等。特别让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老魏,尽管多次让他当众失了面子,心里恨的咬牙切齿,还是经常能吸纳了刺耳的谏言。李世民老迈时总结自己执政的成功,说了自鸣得意的5条。最主要的一条,他说自己知人短长,让当朝的文武百官,有本事的和没事的都能各得其所。皇帝贵为天子,能够自知,还能听的进去,大智慧啊。不过也难怪,历代皇帝爷,李世民是最尊崇太上老君的。他从道家汲取了智慧更勿庸置疑。
《道德经》第71章,老子这么说。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本章区区26个汉字。片言只语,老子却单独列为道经的一个思想单元。老子一定有其深刻的用意。话不多很精,放到心里研磨吧。
为什么老子吝惜笔墨,不多啰嗦几句呢?笔者上面说过两个英明皇帝了,他们的智慧也就是比别的寡人多岀那么一点点。那么这一点点就是人道骨血里的精髓。
边走边唱,慢慢的分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老子本章就说了两句话。头一句。
"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理解,不晓得,不明白。"尚矣",还好,还可以理解,这也足够了。这是实事求是。
"不知知",明明不知道,自己还揣着糊涂装明白;不懂还装懂,不会还装会。提着牛头还不认帐。面子很要紧啊。"病也",是患病了,有问题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小毛病,是脑子里进水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第71章的第2句话共16个字,竟有6个"病"字儿出现。老子说的病不是身体的疾病,肌肤的痛痒。病是说认知的弊病,病态。
"病病",把自己的缺点当作缺点;把毛病当作毛病。
圣人为什么认知上很少岀现问题,甚至没有错误,因为圣人任何时候以无知的谦逊态度面对无知,能躬下身,弯下腰,抱着学习和不耻下问的态度。
"夫惟病病",正因为自己无知,即使知道一部分也十分不满足,所以遇到任何问题都会认真对待,不懂就不装懂,也不刚腹自用,一意孤行。
"是以不病"。总结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自己的心态就正,不会进入认知的误区。犯错率会很低。
许多人会想,一个认知的毛病,至于让老子隆重严肃的论述吗?这又和天道,道德有何紧密的联系呢。
还不尽是老子说事。人类历史上有3位我们公认的顶尖大智慧,除了老子,还有孔圣人,包括古希腊的苏圣人,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师傅师爷。他们也是围绕一个"知",定位出更大的份量。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自己知道就是知道,懂得就是懂得。不知道啊就说不知道。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那方面的学问太属正常。抱有这种态度和见解的人,是知己者明。
希腊苏格拉底是公认的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理句子传遍地球。苏圣人传播最为广泛的一句话,"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实际上老子在71章说的就这个意思。2千多年前,地球两端的两个老汉就异曲同工,想到一起了。汉学的文言文晦涩难懂,希腊文很通俗的翻译过来。老子实际阐释的更透彻。大道至简好。

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为自己一无所知。有多少人能接受得了?老子自己先做到了。他在前章就说过,"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你们以为自己活的很明白,从来也受不了骗上不了当。我却是稀里糊涂的,觉得什么也看不清悟不透。自己尽量不病,先要摸清楚多少个毛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是对任何事物不盲目自信,不做这个粉丝那个粉丝。要脑子是自己用的。要有思考,留足审辨的空间。
人类文明几千年,有一种行当屡禁不止,那就是骗子。骗子为什么象韮菜一样割不完,因为傻子太多。傻子们培育岀一茬儿又一茬儿的骗子,让他们有饭吃饿不绝。傻子们绝不把老子和苏圣的话当回事儿。等受骗上当,啊,我怎么这么傻,以后再不会如此幼稚了。但根上不治认知的毛病。等骗子换一把镰刀再来收割,照样又是韮菜。
与云南接壤的缅甸国,臭名昭著的"缅北"诈骗城,生意一直火的一塌糊涂。每天现金转帐的信息不绝。家破人亡哭天喊地,又能埋怨谁。
人啊,倒霉不在于自己没有判断力,鉴别力。祸源是反而太相信自己的认知力。每个人的命运如何,都是认知的结果。
老子为何重笔点缀"病病",老人家是重锤敲响鼓。告诫人们,万事万物,特别是人生来就受天道,即因果报应天道制约的,而行为的一切动因,又受制于自己的认知。认知错了,即方向错了,岀发点错了。结果就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病病,告诫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善良和长处还无所谓,可怕的不知道自己的缺陷,不知道自己致命的毛病。这样的人如果一旦得到权势,想想那祸害该有多大。
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可人的天性如此,有了点儿功德就喜欢放大夸耀,毛病却忽略不计,一白遮三丑。
历史上几百个皇帝,解决了认知的没几个。文盲出身的汉高祖和文武兼备的唐太宗,能够反省,听的进去不同观点,实属难得。也可以说明,认知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多寡并无多大关系。这是艰难的修行,是人们通常说的德性。
企业家短命的多,也是认知的问题。
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深圳华为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资源,是有一位头脑异常清醒的掌舵人任正非。他听老子的话,思想家引领企业。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任何时候聚焦解决的就是认知问题。
最近全球经济不振。华为及时调整了近期目标,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任正非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最痛恨聪明人》,多读两本书,就觉得了不起,就投机急于求成。任大爷总在华为旺盛之时打横炮。他自知人性,在公司产生浮躁气之前及时泼冷水,吃精神泄火药。

华为本来活的很好。任正非却经常板着一付冷面孔,毫不客气。难听的口头禅不绝于耳:"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我不要脸,我要活下去"。华为的冬天来了""华为只能活十八个月……"。他深知,在最安逸的时刻,往往也会埋下最大的隐患。反者道之动嘛,无病自觉防病。不等天道的手干预,自己先吃了治病的药。华为这么大的企业一直相对健康的前行,天道使然。任正非在认知上的智慧,象一位通晓中医的圣手,不治已病治未病。
普通人从老子的智慧更应该得到启发。岀生与地位是一个人的命,认知是一个人的运。方向大于努力,选择重于勤奋。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又能吸取意见,听的人劝,对于做人太重要。
你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镜子。你照到的世界有多么美好,世界就有多美好。如果你长的一双磨砂玻璃的眼睛,那世界就是盘古没有劈开的天地,混沌一片。
台湾易学大师曾仕强先生说,鬼眼看事,万物皆鬼。佛眼看人,众生皆佛。一个老是挑剔对方有缺点的人,自己反而是有突出毛病的人,是一个认知有大缺陷的人。
人认知的内容不同,也必然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民国年间一批仁人志士,热心于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寻找中国落后的病因。当时两个大文豪领衔。一是称为文化旗帜的鲁迅,一是文坛大V胡适。鲁迅日本学医后不从医,用文字的投枪匕首,猛烈抨击国民的愚昧落后,他认为民族贫弱落后的根由,就是千年的劣根文化。胡适下笔温和,他和鲁迅认知不一样。他认为国家与民族的强弱,不是文化和风气的过,根本就是制度出了问题。事实也如此。个别鱼儿在池中翻了白肚子,是有病了。整池的鱼儿都有了病,一定是这池水岀了问题。

当然,人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个人的认知都有特定的维度,其中都有一部分道理。
总之,老子的经文是启发我们的。他不会命令我们,要求我们按照他说的做。既然是学了一回,闲下了多嚼几次"病病",不经意会翻新了自己。
(待续,第7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