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子旭说《何为君子?》】(2)
文/赵旭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求道在于入理心安,而不在于利益的得失,纵使百倍努力也不是一定成功,就需要矢志不渝,不忘初心。孔子学说的核心和思想集大成者《论语》中《学而篇第一》首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篇实际上是《论语》的开场序言,也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对孔子一生的总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我的学说虽然没有被采纳,而我时常在不断追求和回味,是多么高兴的事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为:远方的朋友(当然不止如此,仅字面意思)认可了我的学说,并经常互相讨论和探讨,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我的学说没有人理解和领悟,我依然认为一生的追求和学问没有白费,不也是君子所为吗?孔子的君子之心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高尚而伟大!

朱子曰:“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鬼谷子的权谋之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绝不是君子之道,而是奸诈之为。读《孙子兵法》不读“天”“道”的民本,偏偏用《用间》用作交友,何其谬也!《厚黑学》原是讽刺糟粕的寓意,竟被多数人当做进取之术、处世之道,遗毒无穷!“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损人利己思想盛行于世,全无君子之风。

物欲社会做好人难,做君子难,就需要随遇而安。“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做人具敬畏之心,持正守平,“出污泥而不染”、“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君子的原则!做君子首先是做人,“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做君子长存拳拳之心,有时明知不可为,毅而为之。国难之时,君子虽不能“扶大厦于将将倾,力揽狂澜于既倒”,而精卫填海,不失其壮;飞蛾扑火,不失其烈;愚公移山,不失其志。为君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是君子之道;寡欲、养心,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亦是君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