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连四海
龙潭游鱼
一个偏僻的山村,一群“庄稼妮子”九上央视,上了热搜,成为亮眼的名片;一座“迎善桥”,180多幅“善”字作品,成为网红打卡地,联通40多国的书法家……这则消息,应该够“劲爆”;这个地方,也够吸引眼球。
记得去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九,应顾问任贵华相邀,吴伯箫研究会几位同仁,去任家庄参观“善文化”基地。我当时一头雾水。只知道该村有个旭亮艺术团,“庄稼妮子”组合名气很大,上过央视。出于好奇,欣然答应前往。
驱车从莱城出发,往西南方向,七转八拐,近60华里,看到一新牌坊,上书“任家庄村”。放眼望去,村南便是蜿蜒的山峦,属于莲花山脉西部。这次参观,只有半天时间。先看村北的养殖基地,圈养了多种珍贵畜禽;后去村南的“迎善桥”,110米的廊桥,两面挂满了书法“善”字;在一座三层楼房,观看了一段视频,进行了简短座谈;最后漫步南北主街道,一处独特建筑赫然呈现,上书“艺苑奇葩”和“任家庄文化中心”。
总体观感是,作为三四百户人家的山村,村容村貌整洁,村内有几块电子大屏,路边很多仿古凉亭,现代气息浓郁,作为致富带头人,任旭亮功不可没。任旭亮首创村办企业,被尊称老总,年届古稀,不苟言笑,不善言辞,接受采访也是乡音土语,平实无华。

初次造访,来去匆匆,总体感觉表面光鲜,心存某些疑惑。
前不久的3月30日,已是春暖花开,任贵华再次邀约去任家庄,协助接待外国书法家参访团,我和侯会长亓会长一同前往。
我们上午赶到任家庄,任旭亮老总在村口相迎。一年不见,他看上去显老了些。在御膳坊酒店,我们观看视频短片,重温了任家庄的辉煌史:在北京组织了建党百年书画展,“庄稼妮子”走上中央电视台,村庄土地流转产业升级……之后,我们走向村南的“迎善桥”。远远看到,旭亮艺术团的“庄稼妮子”穿红着绿,正在排练迎宾布阵和舞蹈。
下午两点多,第一波外宾光临,由老区长董瑞吉和画院院长亓德顺陪同。第二波外宾五点多才赶到,由《中华国粹》杂志社社长李浪木陪同。这些外宾,来自印尼、菲律宾、美国、印度、新加坡、阿根廷,还有一位香港的,共17人。从相貌看,这些“老外”,除四位印尼原籍,大都是华人,基本不用翻译。

在“迎善桥”头,村民们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书法家。之后,任旭亮老总导引,外宾们走上廊桥,参观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选自全球华人善文化大展,是2021年任家庄通过印尼华人书法协会征集的。外宾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兴奋得手舞足蹈。是啊,自己的作品跨越时空,落脚异国他乡,今日有缘再见,怎不喜出望外?有外宾伸出大拇指,称赞“迎善桥”是连心桥、艺术桥,也是友谊桥!
黄昏时节,大家来到村文化中心的演艺大厅。我也是初次进入。墙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这些外宾的“原稿”都在其中。看到大厅的书画案,丘先生雅兴大发,挥就“善缘”两个大字。他来自新加坡,七十多岁,留个大胡子,很有艺术“大师范”。随后,来自菲律宾的李女士也欣然命笔,留下“善”字墨宝。
李浪木社长主持活动,他坦言自己是常客,来任家庄不下七八次,后面还要带几批外国客人来访。任贵华退休前是机关干部,是村聘文化“高参”,他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村里一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现场用英语介绍了村庄。之后,几位外宾朗诵了“善”字诗词,献上了真诚的祝福。最后,“庄稼妮子”们献演四个节目,有莱芜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晚餐开始时,已过八点。主客同桌,谈笑风生,氛围融洽。老领导董区长介绍,他曾在牛泉镇主政多年,对任家庄非常了解,“党建引领、文化主导、经济支撑”是该村发展的根脉。他说,任旭亮是名老党员,当村干部多年,头脑灵活,思路超前,企业越做越大,带领村民致富。致富后善行不断,修路架桥,美化亮化,让村民得到实惠,特别是振兴和催热了乡村文化。好不夸张地说,莱芜的知名度,有任家庄的很大贡献。
董区长的赞赏发自肺腑,坦诚真挚。受其感染,我疑惑顿消,心中泛起崇敬之情,荡起赞美之意。与董区长神交已久,对我发表的文章厚爱有加,鼓励我写写任家庄的“善举”。
有道是,当你达到一定高度,世人都对你彬彬有礼。一个小小山村,登上高端舞台,举办顶级赛事,引来四海宾朋,当属“小乡村大手笔”。
大道同心,万物向美;命运共同体,四海皆崇“善”。
张全宝:亦名“张文轩”,网名“龙潭游鱼”,男,山东莱芜人,曾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曾为山东省新闻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报刊特聘审读专家;现应邀加入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济南市中老年人音乐舞蹈协会等公益组织。作品主要收录“三道四歌”系列文集专著,代表作为散文集《汶河映月》。曾主编和参与主编过多部社科类和文学类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