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
五台山殊像寺楹联

五台山殊像寺楹联
释义:微笑拈花,仿佛听到了佛所说的两种世界,一种看到世界,一种内心世界。审视自己,我自是一片冰心。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这句话源自佛教中“拈花一笑”的典故。当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出处。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中的“拨观照影”意味着通过观照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明了。“一片冰心”则表达了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如同冰一般清澈、冷静,不为外界所动。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应该像佛祖拈花一样,微笑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洞悉世间万物的双重性——外在的繁华与内在的平静。

【2】
剪一片白云补衲,
邀半轮明月看经。
白塔寺楹联

释义:剪下一片白云来缝补我的僧衣,邀请半轮明月陪伴我阅读经书。
“补衲”指修补僧衣,“看经”代表了修行和学习。这句楹联,不禁让我想起古人的诗意生活与禅意修行。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与这句楹联中的“白云”与“明月”相映成趣。
邀请明月一同看经,更像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与对话。明月,那永恒不变的光源,象征着智慧与真理,它照亮了我们探索世界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在这寂静的夜晚,与明月为伴,沉浸在经书的海洋中,或许是一种最高的享受。
这句楹联传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脱,更展现了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真正的富足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你的内心世界是否充实与和谐。

【3】
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
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
承德水月庵楹联

释义:群山寂静、尘埃不染,看山看水,印证梦幻泡影如是观。天空高远、云朵漂浮,看云看月,悟透本来心。
这里的“静”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隐含着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而“尘清”则象征着纯净、无杂念,如同禅修者所追求的清净心境。
“水参如是观”中,“水”常常被视为镜子,反射出真实的自己和大千世界。而“如是观”则来源于佛教用语,意味着对事物真实的观察和体悟,来印证世间万物的虚幻与真实,进而体悟人生的真谛。
月亮被用作比喻内心本初的清净与明亮。在佛教中,月亮常被用来比喻菩提心或佛性,这里则是指每个人内在本具的清净、明亮的本性。通过观察天空、云朵和月亮,人们可以悟透自己内心的本质和真实的自我。

【4】
清风明月,
亦是色尘。
趵突泉楹联

释义:清风和明月,同样是物质世界的表象。
“亦是色尘”:色尘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可以被看到的物质世界的表象。“亦是”说明了清风明月,尽管给人带来美好和宁静的感觉,是属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暂时的、变化的,不应过分执着。
《金刚经》中的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无论多么美好或丑陋,都是短暂和变化的,如同梦境、幻像、泡沫和影子一样,无法长久。
对待万事万物,哪怕在欣赏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景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物所迷惑,不执着于任何表象。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5】
方外云山无非幻境,
静中岁月自有长春。
西安广仁寺楹联

释义:远离世俗的云山之地,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在平静淡泊的日子里,会在时间流逝中,感受到长久的长春。
“方外”意指世俗之外,“云山”常常代表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静”代表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外在的东西,无论多么美丽,终究只是过眼云烟,是幻境一场。真正的修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当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时,便会发现,岁月虽然流逝,但青春与活力却永远留在了心中。这便是“静中岁月自有长春”的真谛。

悠闲心
蓝白领
剪一片白云补衲,
邀半轮明月看经。
世人不似余心闲,
为争名利坠欲场。
浑浑噩噩混日子,
大限到来一场空。
不如坐下赏明月,
月下读经悟道长。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出处:宋代陈与义的《观雨》

山客龙钟不解耕,
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
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
正要群龙洗甲兵。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如翻江倒海的倾盆大雨,浇得竹枝起伏摇曳。风吹云动,山角忽暗忽明。诗句写暴雨中的景象。近写竹林在大雨中匐匍后又复高扬之状,生动如画。远写天空中风云开合,山角明晦变化,形象逼真。两句诗将“海”、“风”置于句首,真令人感到风雨如狂虐施暴一般。
联解:大海的力量足以让坚韧的竹枝低头屈服,然而,竹枝并未因此屈服,它在压力下弯曲,却又在压力稍减时顽强地挺直身躯。山角被阴暗所笼罩,但当风停云散,山角便再次展现出它明亮的容颜。

抗压歌
蓝白领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日烤大地禾似焦,
雨洒江天水起浪。
抗住压力成动力,
坚持到底志愈昌。
努力学习求上进,
一举成名天下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