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丨河北秦皇岛:从香味儿到乡味儿 传统美食让地方文化更生动
作者:徐道树
一个地方的美食,总是包含着人们赋予它美好的寓意和愿望。在秦皇岛山海关的众多特色美食中,过关饼制作技艺在2023年被评为山海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

过关饼。
和面、擀压、包馅……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山海关第一关路的过关饼店。“过关饼的大小按照60克的标准重量,不多也不少,饼馅有红绿豆、山楂、枣泥和猪肉大葱等8个品种。”在大厅里侧的明厨亮灶操作间,年轻的张贵斌师傅一边领着几名工人熟练地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擀皮。

工人在加工制作过关饼。
记者看到,除了油盐味儿的千酥饼没有馅和不蘸上芝麻,其余的7种有馅饼全部蘸黑芝麻或白芝麻,最后打上标记后入炉烘烤,“烤炉温度在200℃左右,半个小时成熟。”张贵斌师傅打开烤炉继续介绍道,“过关饼采用的是油面和水面搭配的方法,包馅前通过反复叠层擀压,包上事先调好的馅,烤出来的饼具有香、酥、脆、鲜等特点,趁热吃味道会更好。无论是在景区实体加工店还是网上销售,很受京津冀和关外一带的顾客喜欢。”

过关饼制作技艺被评为山海关区非遗项目。
过关饼采用纯手工制作与芡酥工艺,保证了其原汁原味的口感和品质,是被评为山海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的关键。
这些年,山海关依托古长城文化发展旅游,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慕名到此参观古城、追溯历史,体验关城特有的边塞文化,感悟中国人民修筑长城的伟大精神。作为地方美食文化,一些传统手工美食技艺也被逐渐挖掘出来,成为一张张地方美食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