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微知著习短文之014】让“红色基因”常驻校园(996字)
作者/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报载:青岛市中小学在开学第一天,邀请“百名军休功臣进校园”,与学生同升一面国旗,共唱一首国歌,现身课堂宣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为新学期典礼注入“红色基因”,令学生们深受鼓舞,备受启发。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学校来说, “红色基因”都是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所在,它的强劲注入有助于学生感受爱国的忠贞动力与追求美好的执着,深刻体验坚定革命的崇高与信仰力量的伟大。这种精神的传承既是对后人的鞭策,也是一种强烈的气场和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其间的信仰追求、矢志不渝、忘我献身的感人故事、动人事迹、化人教育,有力印证了革命先烈对祖国强烈的挚爱,对亲人骨肉的深情,对后人接力者的殷殷期望。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追求信仰,坚定信念,视死如归,慷慨赴难的崇高风范,大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历程中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为党课的重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青岛市军休功臣走进校园,面向学生讲授“童心向党”红色党课,用鲜活的事例,朴素的语言,生动讲述了小英雄潘冬子、战斗英雄黄继光、普通一兵雷锋等时代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励了学生从英雄身上汲取成长的养分。岛城的开学盛典,通过军休功臣的红色宣讲,使学生们认识到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从而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其实,我们身边的“红色基因”也不少,红色资源、红色精神、红色传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兴安岭的抗联斗争史、东北林业三师的开发建设史、林区英模忘我奉献的辉煌史、青山常在绿海永存的护林守山的奋进史,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相信我们的中小学生也会以此为为契机、化作动力、执着理想,把握好当下的学习重任,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刻领会革命先烈的初衷使命,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爱国情怀,筑就人生目标。“学校要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永葆初心,把历史的接力棒接在手上,传递下去,感悟革命传统的崇高,激活身上的“红色基因”,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拼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事业永续推进。
(2024年4月6日)



沈学印,曾供职电视媒体,现退休。已有4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百家报纸杂志发表;出书30余部、编书20余本、创办民刊80余期、获奖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等。现为《乌苏里江》《知青文学》全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