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心歌情悠悠
——品读雷学刚散文集《在水一方》
作者:钟天珑
最近,笔者收到学刚先生寄来的新作《在水一方》,细细品读,感触颇多。又读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博导周勇教授为之写的评论《当兵 当作家》,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与学刚先生素不相识,因担任第九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委,有幸读到了他的散文《走进泸沽湖》,眼睛为之一亮,并被他那刚劲娟秀的钢笔字所震撼,心里很是激动。后来,在第九届重庆市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大会上见到了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之后深入交往,成了好朋友。
《在水一方》是继诗文集《楚风渝韵》《锦兰馨轩》之后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底创作的67篇散文,近16万字。文集分心语如诗、人生感悟、情感遐思、文化苦旅四个部分,多为随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态度,从心灵深处、灵魂厚度、信仰高度、艺术广度、社会维度,多视角抒发作者对理想、信念、信仰的虔诚与坚守,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阐释与践行,对祖国、人民、时代的钟情与感恩等。
作者用青春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心灵之歌,不能不令人欣喜。
一
《在水一方》向读者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
韩愈说,“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指的是有利于修身和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普世价值。文学作品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但是,所表达的思想一定要健康、向上,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所抒发的感情要高雅、真挚、感人肺腑,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灵魂、催人奋进。这就要求文学创作必须弘扬普世价值,讴歌真善美,引人向善向上向美。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天空最美丽的星辰,应该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社会的风尚、时代的标识。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引领时代风尚,自觉承担起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自信铸就精神根基,用真情描绘新时代精神谱系的神圣使命。
常言道,“文品出自于人品”。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俄乌战争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生长在一个强大的国度是多么幸福,可以远离战争;生长在一个弱小的国家却很难幸福,如乌克兰民众因战争流离失所。历史证明,只有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一个不关注祖国、关注世界、关注人类进步,没有博爱之心和忠孝、善良、勤劳等优良品质的人,无论他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都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深厚神性的作品来。
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军旅作家,也是土家族作家中的佼佼者。文如其人,作者志存高远,始终奉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和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创作准则,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点赞、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而写作。
常言道,心中有阳光,途中便有天使。正如作者在《在水一方》中所言:“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他愿做一个自带阳光的人,坦然面对生活的过往云烟。这样,快乐便犹如清风徐来,幸福也会情不自禁来敲门。人无论何时都要充满正能量,方能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作者知道,作家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拥有一颗菩萨般的慈爱之心,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社会;大智若愚,信奉“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虚怀若谷,光明磊落,纯朴谦逊;甘为人梯,乐为他人做嫁衣裳,真心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作者用生命实践证明,成熟靠逆境,成功靠绝境。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把眼泪留给最疼自己的人,把微笑留给伤自己最深的人。为人应该养成积德行善的良好习惯,努力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攀登人格最高峰。心存善念,口吐莲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千万不要有害人之心,因为,“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生的路很漫长,路上不一定都铺满歌声与鲜花:也许阳光坦途,也许荆棘载途,也许凄风苦雨。尽管如此,也不能虚度光阴,甚至醉生梦死。因为,生命的美不在目的,而在历程,而在问心无愧。只要为了美好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无论成败得失,都无怨无悔。
读学刚先生的作品,不能不被其满满的正能量所感染。
二
《在水一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带露水”“冒汗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所作的生命吟唱,首先是奉献给生命的。凡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动人的作品,都是作家(个性)生命历程中最优美最动人的风景的印记,更是一代人(共性)生命历程中最优美最动人的风景的印记,是时代投影与感情色彩水乳交融的审美形象。
在作者的灵魂深处,深爱着一位“在水一方”的女神,为此,他愿阅尽千山万水,他可以逆着时光而走,只为了今生的相遇;他打开久闭的心扉,伴着唐风宋雨,与心仪之人一起看夏花之绚烂,一起览秋叶之静美;他想为她远离凡尘的喧嚣,以阳光的心态,对饮成仙;他想跨越时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