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红色文化情怀
文/刘中正
光阴似箭,岁月峥嵘。流星虽美,美在刹那间。日子虽长,只是过眼云烟罢了。站在夕阳下望着家乡,这时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他这一生的红色收藏情怀,是我最值得敬佩的。

有一种初心源自家风,有一种情怀根系家国,有一种收藏铭刻岁月……!从绿色军装到平民布衣,从赤脚医生到作家诗人,父亲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坎坷。他曾经是一位不平凡的军人,现在是一位深爱家乡宣传家乡的作家诗人。他带着当年留下的一身伤病,以坚韧和毅力书写着传奇般的人生。几十年初心不改,他专注于爱党爱国主义的传播和教育。他致力于红色历史痕迹、红军文物遗物的收藏保护和整理、写作宣传。他创作的《红色精神代代传——走进羊岭镇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永恒的红色丰碑——纪念红军血战马鞍山、夺取火烧寺、攻克剑门关88周年》、《羊岭红色文化,红军精神放光辉》等文章,在多家文学网络平台发表,宣传家乡红色文化,宏扬红军长征精神,深受读者喜爱。为了支持家乡红色文化建设,他把珍藏多年的红军布币一张,红军铜元二枚,红军用坛罐二个无偿捐献给了羊岭镇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他用收藏捡拾红色记忆,用情怀丈量红色足迹,用坚守传承红色家风,用执着宣传红军精神,他是收藏家乡红军文物遗物的“红”人,被称为——“红色收藏家”。

记得有一年寒冬的一天,雪花一片一片从天而降,飘洒空中冷了空气,融化地上寒了大地。那一天,太平街上没有往常那么多人,可父亲还是穿着那件军大衣步行到羊岭镇政府所在地太平“赶场”。或许是因为这条“金线钓葫芦”的路当年红军走过,红军“嗒嗒”的马蹄声曾在这里响起,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这里留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里留下了红军精神!遇到下雪的时候更能体验红军长征时候的“爬雪山,过草地”的感觉吧!长征精神是没有句号的英雄史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艰苦的环境顽强抗争,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父亲就是在传承和宏扬这种精神。他平时赶石城场、太平场都是步行,从来不坐车,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空气中的热气虽然都已跑掉,街上却有一个角落却因为父亲依然热闹,因为他给一个流浪汉又买包子稀饭又送钱,就是这一丝小小的温暖,却引来了不少路人的围观与称赞。热乎乎的包子稀饭加上人们的热气,一时更加温暖了这条小街(祠堂坝),似乎让人们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下雪!

父亲是一名复员退伍军人,也许是因为他传承了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也许是因为他“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的原因,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穿着那几套当年穿过的军装,极少穿过其他衣服。不管别人怎么说道他,他却总是说穿习惯了的军装穿着舒服,只有穿着军装才能昂首挺胸。

父亲节约的本领远不止于平常生活的节俭!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父亲有幸从小生长在红军战地医院旧址(家里老屋就是当年红四方面军战地医院),从这里走出了一位老红军、一位国军抗战军官、一位农民协会主席、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三位人民解放军。据前辈讲:当年曾祖刘荣淮买得老关山长石崖大片土地山林,聘请大量长工栽桑养蚕煮丝,并娶伏氏女陈氏女二位为妻。当年红军在我家住的时候,曾祖刘荣淮将家藏大量金银钱财捐献给了红军,支持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北上抗日。红军离开长石崖的时候,大祖父刘克连参加红军并跟着大部队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为了轻装前进,把一部分淘汰军用品送给了曾祖刘荣淮,并协助曾祖刘荣淮在老屋的泥固墙上掏空二个洞藏好。父亲更有幸的是早早就传承了当年红军留在家里的文物遗物,从小听着红军故事和前辈们前赴后继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长大。父亲不仅视红军文物遗物为珍宝,把红军留下的布币、铜元、军旗、军号、大刀、独铃闹钟、命令布告、医学书籍、马灯、桐(煤)油灯等悉心珍藏,还广泛宣扬红军文化、长征精神。无论走到哪里,与何人相处,他总是积极讲述红军故事。战马的嘶鸣和着隆隆的枪炮声,在马鞍山、火烧寺、剑门关的阵地上响起。石城场、王家湾、罗家山、长石崖晃动着红军战士的身影,保垒封堵不住铁流前进,险峰阻挡不了战略转移。殷红的鲜血染透了滚滚嘉陵江、染透了剑门山区,呼啸的北风撩起猎猎红旗。红军血战马鞍山、夺取火烧寺、攻克剑门关是伟大的壮举,强渡嘉陵江是人间奇迹,长征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最大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树皮和草根支撑的血肉之躯,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向前!向前!向前!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这,就是父亲颂出了红军所发扬的长征精神!

父亲不只是节约钱财,也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更珍惜家传的红军文物遗物。他珍惜红军用青春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他珍惜红军留下的一切文物遗物,但他更珍惜红军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他更想让这些精神财富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家家户户渗透每一个人的心田。正是由于这些,他才对自己节约,对别人那么慷慨。

父亲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在老家建一个红色文化博物馆和一个茶馆。他说:不久的将来圆梦的话,给红色文化博物馆取名叫做“川北老兵红色文化博物馆”,茶馆取名“老兵讲述红军故事茶馆”。他太想守护好红军文物遗物,宣传家乡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文旅兴镇发挥余热,讲述好红军当年在羊岭、剑阁、广元乃至全国战斗和生活的动人故事。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爱国同仁参与进来,共同携手创建“红色文化博物馆”和“老兵讲述红军故事茶馆”。

其实,父亲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存在,他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什么,也不能影响什么。但是他却一生都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就像他当年随部队上西藏阿里高原喀喇昆仑山执行军事任务一样,即使落下一身伤病,也要登上山顶;就像他喜欢穿着当年的军装在红军走过的那条路上行走一样,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天晴下雨。

我想对父亲说一句:也许,对于人口众多的祖国来说,不缺一个你,但是祖国的强盛真的需要千千万万个你。如果有了更多的人传承红色文化、带着红军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如果有了千千万万个你,人民何愁不富裕,祖国何愁不复兴!


刘中正在市投资促进局驻北京分局工作期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名校硕博士研究生相聚在共和国首都――北京。
刘中正在广元市剑阁县乡镇工作期间的工作照片,曾经服务于剑阁县普安镇、西庙乡、国光乡、毛坝乡、县纪委(借调)等。
刘中正(曾用名刘光均)与弟弟刘书言(曾用名刘光源,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成都某银行,文学爱好者)2020年留影于女皇故里广元市南河湿地公园
刘中正在剑阁县乡镇工作期间,到陕西南泥湾考察学习。
刘中正被市直机关某局派去剑阁县剑门关镇乡村振兴工作期间留影

以下是父亲珍藏的部分红色藏品


























父亲的书房父亲在羊岭镇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留影
父亲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川陕省赤化县石城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留影〈位于羊岭镇石城村〉
2003年国庆节父母亲在首都北京天安门留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母亲在部队留影
父亲的军旅照(1979.11入伍)
父亲服现役照片(六五式军装)
父亲服现役照片(八五式军装)
父亲服预备役照片(八七式预备役军装)
父亲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现役后,两次以社会化人员身份走进武警部队和空军部队。
2023年4月1日父亲在羊岭镇首届红色文化艺术节暨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建馆30周年庆典活动上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