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修订版】谈谈禅诗的多重境界
文/余一

谈及诗意栖居与禅意境界,人们常常想到的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近代王国维也谈到成就自己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禅诗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偈、颂、歌、诀,是一种自由表达心中境界的禅语。
唐宋禅宗发达,禅僧辈出,寓禅于诗,以诗喻禅,一时成为风尚。如寒山、拾得的诗被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寒山的名诗如: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卧。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这是一首抒写自心禅悦境界的诗,万缘放下,寂然无侣,不生贪著的“闲人”境界从自己内心深处流出,而不是靠外界环境来创造禅境的。
下面就我仅有的禅境认识与领悟,看看禅诗中的几个境界。

(一)无上清凉 境
为人洗尽尘劳,带来无上清凉。
外界的纷扰,心中的欲望,都静静如雪后的原野,尘埃落定,波澜不起。禅诗所表达的无上境界,就是涤除烦扰杂尘,有清凉之境,即身心俱忘,到清凉之境,自由之境,心无一物,了无尘埃。
从唐宋至现代,南方佛教丛林一直以禅宗为主,虽然南方天气多于炎热,但禅僧中所表达的境界,却是清凉无寂、秋寒枯落的意境,此正是禅境之一种。
例如:虚云法师的禅诗
秦山雪里梦惊回,
拨尽寒炉不见灰。
者片冰心谁领略?
阳回春信自开梅。
【余一解读】冬雪山寂,梦回心惊,寒炉灰灭,腊梅独开。一番火热之后,万物归于平静与苍凉;要领略这番冰心玉骨,自有寒梅春心、花繁阳升之感。雪寒与炉热、冬去见春明,对比之下,我们玩味出此作乃清凉之静虚之意,冰心赋予谁,春信一支梅。
再如:禅僧德诚《船居寓意》: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余一解读】钓鱼,如今是许多人喜欢的运动,雅趣,专注,为钓为鱼,自有风味。一般来说,放长线自然为的是钓大鱼,一波游动万波合拍,风波历尽,自有体会。
人生有限,欲望无穷。或机缘错失,或力有不逮,爱别离,求不得,是修行人看破之处。而空钓一船明月,本遗憾多多,但关键是心静亦虚无,无鱼,钓了满船明月,也是富足的。
为钓是乐趣,为鱼,是收获。通观人生到终了,一切所得与未得,都如过眼烟云。一切如露亦如电,无,是本来的,有,反而是稀缺的。
倘使一份平安喜乐在心,纵然“满船空载月明归”,此生亦是无憾矣,这当然是看淡风云后的所见与所悟。

(二)四无境界,真自在也
真空方妙有,虚无见真如。佛教的“四无”,通常是指:无言,表现一种说不出的内心感受;
无理,指禅境诉诸直觉而与逻辑推理了无关涉;
无碍,指禅境让人保持一种虚静无碍的心态;
无我,指在直觉观照的禅境中,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通体透明的世界,见不出我与物的区别。
因此,无我境界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方能达到的至高境界。但是其副作用是急剧消耗体力与心力的,要做到真无很难,就像入定,打坐时的无念。我心一切皆已成空,为空者乃真无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柳河东《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余一解读】这首柳柳州的仄韵之作《江雪》诗,二十字内营造的境界与禅意,是古今五绝之最。作者或许是有此真境而大发感叹,抑或是心境如此“呈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孤峭峻寒之禅境”,千、万与孤、独,形成时空的反差,数目的强烈对比,诗中所写的阔大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我们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以致忘却俗世尘缘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无我境地,读后,令人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清冷无上的愉悦,柳柳州就是那个渔翁,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渔翁的心境。正如台湾歌者李宗盛《越过山丘》唱的,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三)心地光明 ,四自境界
四自:花自缤纷,树自婆娑,境自去来,心自如如。
看看明代高僧的作品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解读】这首明·憨山德清禅师的《山居诗》,表现的是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
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或者那灿烂的花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吧!洞达世间物理,天真和气心知;水月清明,光转琉璃,身心通透,自在逍遥。 一切因缘的雪,融化冰凌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只要是春时已至,谁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绽放。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春发,花枝春满,生机欣然,是一种无言的烂漫呈现!
诚然,心水读磬后,行道雨花前。我心无著离诸垢,智眼常明如日光。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无外法,满目青山。这就是弘一法师得到的泉壤兴哀,悲欣交集的人生境悟。

(四)云水禅境界,问心得何依
云水间本是没有一个“禅”字的,因为有了静思的人,才有了一份成为“禅”的心境,于是天地万物就被赋予了“禅境”的意义。云水苍茫、清逸逍遥,尽在山月之中,更在云水之外。禅之意境,亦在云水中。
于是,我们追求悠然自得的心情、波澜不惊的出世心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再如:宋代禅师守净的禅诗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余一解读】此作写云水间的禅悦之境,流水无心,岫云无意,此处无心而意趣生,铁树花开,是春天最值得留恋的美好,春色无界,人心无碍。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开花谢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变化;非神主宰,让花生灭。阴阳消长,成住坏空,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的。
流水无意往何方,只随因缘任漂流,浮云无心飘何处,只顺因缘而飘荡。无情如此,有情亦如是,万物皆如此,人事亦同观。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这是看破,读懂后的人生自警,也是透彻的妙悟。
可惜,近年来,经济社会,我们却抛弃了本心,不懂随缘,而到处攀缘;不知因缘,故刻意而求全;精疲力尽为尘劳累,不明无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断,执心越重,使得神识日益昏昏,为烦恼牵绊。
云水之神,翳目而无向飘渺,云水之道,没有目的而无所不至,悟缘起缘灭之理,则有意归于无意,无心出岫,雾霭迷茫,是有心契入无心,就可随缘而过,处处得大自在,所以: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五)禅悦心镜,自观自照
禅悦境界,是一种智慧的超悟与身心愉悦后的快乐、放松。“道”是我们自己,以文载道、以书载道、以琴载道,诗词、书法、古琴是工具,载的是我们自己,从“此岸”载向“彼岸”。
弹指间、吟唱间、一笔一法中,均源于内心一念、观照内心,一切皆心法,心手合一,指意通达,从而实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清醒与安宁。无数的争取,为的是融进生机勃勃的状态。
禅悦艺境,有如此多法门,用心感悟,心外无法,自得愉悦。
再如:题崇福寺禅院|唐·崔峒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余一解读】这首诗乃是题于寺院禅房之作,全诗紧扣"禅院"二字行文,体现的是佛家的虚空、禅悦之思想。
此诗首联在一问一答中描写了僧人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常的"扫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义。
扫地,其实是涤心,可见之尘,扫得清净,释迦牟尼世尊曾亲自扫地,以为教育。
我们不要小觑扫地,她至少有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是扫地也是净化,与焚香一样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修行。
以一颗清净、庄重的心,面对生活,心清静,世界自然清静。
颔联:远山苍翠、近岚清音,刻画风景,很有佛法特色。
磬是种法器,其音清越,能助人道心。闲云更是妙喻僧人心闲常自在,如"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
颈联是僧人坐禅时的体悟。心远,自然尘静,禅坐,自得顿悟。觉得身心寂静,远离了喧嚣,更重要的是远离了凡尘俗恼。
我们说,相对的时间也已超越,无尽的岁月可以入于一念,也可于一念中见三世。
尾联展现了一幅禅悦的心境:在这样的幽静中,日暮西照,院落宁静,禅门轻掩,院中了无人影,离尘之清净,顿现眼前。诗人精于炼字。诗中"清,闲,远,长,掩,空"等字,很好地营造出一种虚无缥缈、阒然无声的境界。
此诗清空流丽,与盛唐诗之雄健、豪爽,迥然有别。
有人评曰: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空"无了,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在山林的宁静清新、真淳野逸中,体悟生命的任真自得,寻求让焦躁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栖的精神憩园,从而开辟出一条超然高蹈的心灵依归之路。
是的,如果你我拥有这样的心境,
明心一轮月,见性万树花。
空持偈千首,不如去吃茶。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当下得真趣,禅茶一味香。
面对苦恼时,不要伤心流泪,要以悲愤为力量; 面对委屈时,不要叹息失望,要以忍耐为担当; 面对诱惑时,不要虚荣迷茫,要以禅定为舟航; 面对荣耀时,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可知为良方。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参禅入道之门了。
心生欢喜的人,到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心有禅定的人,耳闻是八万四千的诗偈;
心有佛法的人,面对是善人结善缘的美好世界。
——————————————
【策划】余一,犁骚客
【制作】晓藜,纯憙
【审核】余一
【出品】一道诗艺社总社,江西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