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初探黄歇村
文/秦义玲
第一次听说彩石还有个黄歇村,八十户人家组成一个不大的村,没有一家超市,也没有一家饭店。难道比我老家还穷?
周三读书会决定来一次采风,去黄歇村探个究竟。
到了,你看路旁有一个公交站牌,三个红色大字,黄歇村。
村庄在哪?继续走。
顺着一条爬上山坡的水泥路,只容纳一辆车,向西行驶,足有二里地,像一根瘦葫芦的长把子。忽然柳暗花明般山坡上出现了住家,再瞭望,前头下方挂着村委会牌子,心里顿觉高兴起来。
村委会就设在“葫芦”肚子当中,院子不算大,很紧凑,里面停了几辆车。在村委会上方路边,秦老师停好车,一看时间,我们提前近一个小时。

一、杏花
一行四人被一棵粗壮的杏花树所吸引,在村委下边东北角地头上。于是,我们兴奋起来,跑到杏树下,满枝的粉白花瓣婆娑着,正是它旺盛的时期。清香散发在空气里,呼吸都是淡淡的馨香,一棵十几年以上的大树,树冠如巨伞。我们牵着一枝探出头的杏花拍照,合影,鸟儿和蜜蜂也来凑热闹,几声清脆的啁啾,像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
远处的山坡上,隐隐约约飘着片片粉白的云、黄色的云、绿色的波浪,沐浴春风,好不惬意。
过不了几天,还有桃花,核桃花,花椒花,众多野花盛开,到那时,小村庄开启山花烂漫、香飘十里模式。
二、古井
杏树探出去的北墙根,有一口古井,旁边一个牌子提示注意安全。我伸头向下望,明亮亮的,嗨,有水!早就听人介绍,黄歇村井多。这是看到的第一口古井,竟然还有水。
杏树西边有一条通往一户人家的小路,小路穿过人家一直延伸,通往大大小小规整的土地和山坡。
这人家的大门南邻也有一口古井,往下瞅瞅,也有水,井口也没遮盖。下边就是排水沟,现在是枯水期,干的,沟里还有一口井,这么近距离竟然有三口井,这儿地势低,山水汇聚,水源丰沛。沿着这条水沟向上,还有几眼井。听说在六七十年代,还里的人靠天吃饭喝水,附近村民排队来此打水,排队二、三里,想象多么壮观,足见这里水源茂盛。
三、窨子
沿着这条路向北,有一块荒地,栽种了一大片香椿树、核桃树。地西头,有几个盖着石头板的凸起,意外发现三口窨子。有的盖着谷子秆草,还有一个,用一块半大石头垫上,支起一条缝,那是给窨子里的地瓜透透气。因为我小时候的老家也有这个,十岁左右时,我还下窨子里拿过地瓜,拾到桶里或小篮子里,提到窨子口下,姐姐再拔上去,反复循环。一块地里连续有好几口窨子,冬天盖上石头板,四周用土埋好,或盖上干草。冬暖夏凉,地瓜能放到第二年春天。现在,我老家那些地盖上了房屋,窨子也就消失了,见到这里仍保留着就很稀奇。
下午,有一位大叔,在村委门口卖地瓜和胡萝卜,一问,地瓜还真是刚从窨子拿出来的。
四、泉子
在村子的西北山脚下,有一个牌子写着“小湾子泉”。有一湾像大桌子面那么大的一汪水,天然的水坑,水满满的,漾着水草。水在哪儿来的呢?听到滴滴答答的流水声,我蹲下身,歪歪头,就看到崖石缝里的泉水接连不断地滴落到水坑里。坑里水就轻轻溢出,流到下面的天然水沟里,下游就是那几口水井。
离小湾子泉不远,就是黄歇泉,只留下一个牌子,不知什么原因,填埋了。
小湾子泉不影响村民来回走路种地,当年的“救命泉”仍然发挥着作用,村民来此挑水浇地,种瓜种菜种庄稼,这湾水越发金贵。

五、石墙和鱼子石
沿途走了一圈,看到村里还保留了六、七十年代垒的石墙。有的房屋虽然翻盖了,但是后墙保留着原貌。有一家后窗户用石头砌成的拱形样子,石头用料精雕细琢,铁錾打磨出花纹细致均匀,这里出过能工巧匠,手艺非同一般!
大门旁边留下了石墙圈起的一块块小菜地,种着韭菜、菠菜、香菜、小葱等,绿油油的可爱。摸着这些石头,仿佛会说话,诉说着主人当年的勤奋和能干,还有家风传承的密码。石墙里,有一种特殊的石头,就是鱼子石。我们老家济南南部山区,也有这种石头,没这里的多,也叫海藻石。在景区里不让动,更不能带走。石头花纹差不多,是海底运动经过上亿年的变化形成的,就像小鱼或者海藻游到了石头里。有些村民把鱼子石加工成艺术品,也能有一部分收入。
六、关心这里的人
采风活动的总策划是区农业农村局的赵局长,一位从大山考学出来的女儿,即使不分管单位包村任务,也不坐着等着,而是一心想办法让老百姓、村集体致富增收。她搜集资料,绞尽脑汁挖掘利用这个小山村优势,并亲自主持活动,协助村里安排午饭,端盘子上菜上煎饼馒头,就像土生土长的本地女子,一身朴素的衣服,淡淡恬静的妆容,如果不了解情况,很难判断她是局领导。
本村支书谢书记,褐红色脸庞瘦瘦的汉子,说话带着腼腆的笑,发言用朴素的本地话,去年他和区帮扶李书记一起给村民卖了两千多斤小米,我就很惊讶。能一心给老百姓干点实事的村干部不多,他们真实在,定能走得长远。为了这次采风座谈会,街道姜书记风尘仆仆赶来,足以看出他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周三读书会的创始人李会长,一个有土地和农民情结的人,带领近五十人的采风团队,真诚献上自己的墨宝“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他说:“大自然能唤回我们的良知,高山能安放我们的灵魂,阳光能晾晒我们在城里即将发霉的心。恨不能早点来拥抱它。”一番真诚而又诗意的话,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我们在村里参观,遇到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黑黑的脸上满是沧桑,他指了指南边说,这家窗户很特别,你们去看看,头几天来一帮年轻人来画它。我们按他说的,果真目睹了它的风采。
这里像陶渊明写的悠然见南山,保留了石墙老屋的古朴,民风淳朴,这里可以设立画家村,作家村,成立春天采风节,秋天收获节,采摘节等。定期不定期的吆喝大伙来逛逛,顺便吃个农家饭,买点土特产。
关注即成长。用不了几年,黄歇村在一群人的关注关心努力下,定会长出腾飞的翅膀,到那时,我们会自豪地说:“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秦义玲,退休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 ,张炜读书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等报刊网络中,参加征文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