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二十》(20)
高人间的对话
【原文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是地名,晨门指看守城门的人。有一次,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住了一夜,看守城门的人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说:我是从孔夫子那里来的。看门的就说:哦,就是那位是明知不可能却硬要做的那位吗?
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并不带有任何诋毁和贬义,只是一句普通的评论。由对孔子的这一句评论,可以看出,这个看门人是一位隐居民间的高人。他知道孔子的志向,对孔子的做法未置可否,没有任何评价。这一章用一个隐士的话,彰显孔子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毅力。
【原文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磬是一种用石头制作的乐器。“荷”负荷,这里是肩扛的意思;“蒉”用草编制的框子。“硁硁”象声词,形容敲出的磬声象碎石碰撞的声音一样。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在卫国敲磬奏乐时所发生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居所敲磬奏乐,正好一个挑者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路过,听到了孔子的磬声,就说:
“这个敲磬的人恐怕有什么心思吧?他这么敲磬!”过一会儿,他又说:
“从磬声中听得出,敲磬的这个人太固执了!”——这个“鄙”不是骂人的意思,说这个人卑鄙,而是说演奏出来的声乐听起来坚定但太过亢奋、沉闷,不够委婉柔和等意思,也就是说基调燥而不和。为什么呢?他说:
“听起来硁硁的,流露出一股不被世人理解自己又不肯放弃的郁闷和固执情绪。既然没有人能了解你,你就做你自己该做的事行了嘛!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撩起衣襟裤腿走过去’!”
“深则厉,浅则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中的句子。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河水浅,就把衣服提起来过河能避免河水弄湿衣服,但河水深了,就是把衣襟拉起来也还会弄湿衣服,干脆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本意是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而荷蒉者引用这句话,是针对孔子磬声所流露出来的郁闷而又固执的情绪,强调处事只要照着自己的目标走就行,该豁出去时就豁出去,何必在乎得失而优柔寡断。
弟子们听到这位荷蒉者的批评后,就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后感慨地说:
“这个人处事很果断干脆呀!但结果却就难就以知晓了。”
“末之难矣”的“末”大多学者都解释为“没有”的意思,所以,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就成了“没有什么可责怪他的了”等意思。但以愚之见,这个“末”应是“末了”的意思为妥,引申为事情的结果、最后的结局。荷蒉者无疑是一位隐者,这一章,其实是两个“高人”关于处事行为、态度的讨论。比如过河,荷蒉者主张要干脆果敢,只要照着对岸趟过去就行,河水湿不湿衣服无关紧要。但孔子却认为,果断固然好,但却不能冒险,还要稳妥。否则,趟过去就好,若水太深,就会有沉下去溺水的危险。况且,即使趟过了河衣服湿了,又该怎么办?要能找舟摆渡岂不更好?所以他说,按这个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末之难矣”,即最终的结果却就难以预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