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最能撩起我相思的是对故乡“洋槐花”节的记忆。
我的老家在蓝田横岭,坐落于骊山之南,县川人称“北岭”或“岭上”。岭上沟壑纵横,丘陵遍布,放眼一望,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山沟、坡地占据半壁江山,整片平整的地方寥寥可数。这里土地贫癠,气候干燥,成为洋槐花树惬意生长的乐园。洋槐树坑干旱、耐贫瘠、容易成活,一旦种下,不浇水、不除草、不用再管了,扎根深土层,自然生长,成为岭上人喜爱的树种之一。家乡父老吃苦耐劳,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地畔深沟,尽是洋槐树的天下。阳春三月,万物苏醒,春风拂面,洋槐花竞相绽放,满村弥漫着淡淡的芳香,一阵微风吹过,那芬芳的槐花气息,直向人心里钻。当此之时,不由得把嘴张大,深深地向体内呼吸。像痛饮甘露似的让人感到陶醉、清爽。
洋槐树绿了故乡,也曾给父老乡亲带来福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我的祖父、父亲及弟弟和众多父老乡亲一样,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愁下顿,尤其春季,青黄不接,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讨饭,留在家乡的老人个靠挖野菜,吃洋槐叶、榆树皮甚至斑斑土充饥。此时的洋槐花胜过达官显贵的燕窝鱼翅,我虽是岭上出生,在岭上长大的近20年间,我只是岭上一过客,未曾了解洋槐树,也没有真正认识它。经此灾难,我对洋槐树有了敬畏之心。虽然全国各地都有洋槐树,但在笔者心中,故乡洋槐树最美、最亲,它曾是父老乡亲的救命树。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不论品尝什么美酒佳肴,脑海里不会忘记家乡洋槐花,它没有随着游子远离故土而记忆模糊。
穷则思变。家乡父老更乐于求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世纪新政策的推广,求变的步伐从没有停过。他们勇立潮头,开始在四万亩洋槐林上下功夫,找商机,作文章。三官庙镇党委书记汤九刚恪尽职守,以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为己任,就地取材,开发洋槐花,举办“槐花节”。从此三官庙洋槐花声名鹊起,县川、西安、渭南来采摘槐花的游客,买槐花的商贩,络绎不绝,人人沐浴着春风的快乐。脑子灵活的年轻人又把洋槐花上了快递电商。故乡的洋槐花插上了快递的翅膀。县城、西安早市、菜市场随处可见故乡的洋槐花。大家感慨,偏远的三官庙镇越来越时尚了。
市场是一个大课堂。这些年最能代表三官庙镇开拓洋槐花市场的是槐谷山庄经理冯爱国,他是三官庙镇土生土长的庄家汉,也是岭上饮食行业的领军者,勤于思考,准确把握饮食行业商机,使其饭庄蓬勃兴旺。风生水起,他以洋槐花为馅做成饺子、包子,又研制槐花茶,投入市场,很受欢迎。他把洋槐花做成了春季里最吸引眼球的舌尖招牌,引得西安、渭南、临潼游客慕名而来。他说:民间小吃“不一定名贵就好,关键在于新鲜,在于适时”。洋槐花虽然平凡,大江南北,田间地头到处都有,但洋槐花是春季蔬菜中的鲜品,鲜嫩清香,仲春时节,反季蔬菜占据市场大半江山,而洋槐花味鲜甘甜,有春蔬新鲜的美誉,民间称洋槐花是拨开初春之门的友好使者。如今物质丰富了,大多数人衣食无忧,无论寻常百姓,还是重磅级的企业大佬,人人关注养生,他们品尝了洋槐花饺子、包子后觉得口感、香味、营养俱佳。大饱口福后,认为这是天赐美食,妙不可言。有一个西安游客用餐后笑呵呵地说:“你们这里的洋槐花饺子、包子、洋花麦饭好吃极了,别说在县城、西安,就是拿到北京、上海、深圳也是人见人爱,恐怕老外见了也有一饱口福的冲动。”
在城里呆久了,老家的味道也成了我多年不曾间断的念想。去年应三官庙镇汤九刚书记之邀,回乡参加“三官庙镇第七届槐花节”。时值春风送暖,回到故乡,公路两旁,洋槐林郁郁葱葱,满眼苍翠,生机盎然,整个岭上。槐花盛开,路边沟沿上一丛丛、一枝枝、一簇簇,像雪一样皎白的洋槐花,缀满在层层密密翠绿色叶片之间怒放,千姿百态,似乎笑靥迎客,它是那么清雅,那么充满生机,叫你不能刮目相看,特别是它缕缕清香和浓郁的山林气息,沁入肺腑,让人好像醉倒在槐花海洋中,谁能会相信在昔日荒坡荒地上有如此槐花世界,令人惊叹不已。
槐花节后去槐谷山庄用餐,一踏进山庄,便有一股槐花香味扑鼻而来,喝槐花茶,吃槐花饺子、包子,每每抿一口槐花茶,吃一口饺子、包子,舌尖上回荡着家乡的味道,脑海里闪现着家乡的新变,心头间的乡愁,仿佛瞬间闪着光羽,氤氲在故乡的绿山青水间。
【韩养民简历】
韩养民,西北大学教授,现为西北大学中国节庆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秦汉史、民俗史研究四十余年,曾出版专著《秦汉文化史》、《邮票上的节日长安》(上、下两册)、《长安,传统节日之都》、《中国民俗史》(隋唐卷)等二十余种,小说《关中古代战争演义》、《风流皇帝》,主编《中国风俗丛书》(30本,500万字),《节日长安丛书》(10本,150万字)、《陕西旅游百部丛书》(100本,1500万字)、《原生态中国节丛书》(6本,90万字),社会兼职:陕西民俗学会名誉会长,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会长、《人民网》特聘节庆文化专家、北京大学节庆中心特聘节庆文化专家。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以及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发表论文、散文、杂文约二百余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先后获北京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教育部“一等奖”。2021年元月入选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库》第二集,作为建党百年优秀作品再版,向海内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