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河北涿鹿:峡谷古道
作者:侯弟江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西山,著名的桑干河大峡谷东端,有一段峡谷,称“石湖峡谷”。地处涿鹿县和宣化区交界地带,是沿桑干河西去的必经之路,咽喉要道。

石湖峡谷。(资料图)
这里山高谷狭,水流湍急,形势险要,人们把此地称为“大险崖”(“崖”字当地读“nai”)。建国后著名的水利工程“七一大渠”就在此地拦河取水,规划建造“石湖水库”也是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多年的设想。
陡峭的山崖、滔滔的河水,使这里成为千百年来难以逾越的天堑,涿鹿的石湖沟和宣化县的郭家两村相距不足十里,多年来却是遥望而不可及,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交通阻隔,也造成经济落后和两地语言、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当地人把上游宣化王家湾一带称为“河上头”。
交通阻隔,造成物资交流的困难,东窑沟的陶器、郭家寺的煤炭、深井川土豆……一应的生活必需品,都要等到数九寒天、河面封冻时来往运送,一年中大多数时候只能是望河兴叹。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先民在大险崖的半崖上铺设了一段栈道,说是“栈道”,其实不过是在崖上凿几个石窝,插上木棍,上面再钉上几块木板,勉强可以过个行人,车马是断不能行的。即使是这样简陋的设施,在当时也解决了人们走亲访友、求医问药的大问题。而今,几丈高的悬崖上,一串石窝仍清晰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想见,先民们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腰拴绳索、手持钢钎,在半崖上一点一点凿出拳头大、尺余深的石窝的。先人们的智慧,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实在让人佩服。
解放后,为方便来往,在栈道的下方,开凿出一段半封闭的崖洞,安全通行多年,但仍然没有解决牲口和车马通行的困难。后来,随着河道淤积,河床抬升,崖洞已半掩在砂石之中,逐渐废弃。
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大秦线穿过桑干河谷,横跨涿宣,铁十八局、十三局的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西山,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当地很快建起四五座跨河大桥,畅通无阻。建设者们在半崖上打眼放炮、开山炸石,当地一个年方二十的小伙子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硬是征服了大险崖,开出一条可以通行汽车的简易砂石路。
从此,这千百年的古道天险变为通途,也是自此,这相隔十里的跨县婚姻多了起来。寂静的山谷里,开始人欢马叫热闹起来,五眼小马车、三轮农用车时常满载着带着浓重宣化口音的乡邻们匆匆而过,到涿鹿县城购物。

石湖峡谷古道。(资料图)
近几年,随着宣化区王家湾“像光洞”景区和桑干河大峡谷的开发,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观光游览的私家车辆、成群结队的骑行驴友们络绎不绝。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争取下,近年来,利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资金,上游张家口市宣化区柏油路通到王家湾地界,与下游涿鹿县的公路硬化完整衔接,全线贯通。有消息称,该路段所属永芦线已划归省道S311,正待立项,规划改造为二级路标准。我们期待着,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风景如画的峡谷长廊里蜿蜒穿行,带给西山父老们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