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丨重写西周史——读杜勇《西周兴亡史研究》有感
作者:靳舒曼

《西周兴亡史研究》一书。
王国维在其名文《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殷商的基础上,西周的政治与文化进一步发展;同时,与殷商相比,西周进一步趋于人文化与理性化,对中国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西周是如何兴起,并确立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又是如何最终走向衰亡的呢?
过去有关西周的断代史,主要有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和杨宽先生的《西周史》。李峰先生的《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则侧重于描述西周的“灭亡”。作为杜勇先生多年研究的结晶和重写西周史的尝试,最近出版的《西周兴亡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会呈现怎样的西周兴亡史,无疑值得我们期待。
《西周兴亡史研究》属于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的第一卷,因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而先行出版。全书共分为九章,分别为“周人的崛起”“武王克商与共主嬗易”“周公东征与东封”“宅兹中国乂民”“经略四方”“制度文明”“西周中期王道衰微”“厉王革典与共和行政”“西周的衰亡”,勾勒出周人从崛起到衰亡的总体脉络。历史的发展进程,无疑是全书的主线。同时,在讨论西周的不同发展阶段时,作者并不限于史事的堆砌,而是通过若干专题讨论展开,从而呈现出更为立体的西周兴亡图景。
作者在绪论中指出,许倬云和杨宽两位学者的《西周史》填补了我国长期没有西周断代史的空白,“然而,这两部西周断代史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大量新材料、新成果、新观点有待广泛吸收和充实。”可见,作者志在整合已有的新材料、新成果、新观点。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吸收新材料(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简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观点。
如该书通过对周原甲骨的解读,进一步厘清周文王前期的殷周关系。甲骨文除了著名的殷墟甲骨,还有周原甲骨等多批周初甲骨。其中周原甲骨所涉及的“王”是周文王还是商纣王,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先是讨论了周原甲骨中“册周方伯”的意涵,认为“册”为征伐之意;继而指出周原甲骨中的“王”是商纣王,这样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卜辞涉及对殷商先王的祭祀;作者认为,商纣王虽然是卜辞中庙祭的主持者,但并非占卜者,卜辞的辞主是周人。如此一来,可以解决周原甲骨的内容与出土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人在伐纣之前与商王朝战和不定的状态。
再如该书通过新出曾国青铜器——曾公求编钟的讨论,对康宫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唐兰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康宫原则”,认为西周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康宫”是周康王宗庙,如此一来,出现“康宫”铭文的青铜器,时代显然在周康王之后。此说影响甚广,为学者广为接受。但包括杜勇先生在内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康宫在东都成周始建之时便已有康宫这一建筑。作者在该书中结合曾公求编钟铭文,进一步论证康宫早于周康王,并将令方彝、令簋的时代推前到周成王时期,认为这两件青铜器反映的是周公二度东征的史事。这些观点,都颇具新意。不过,目前康宫时代的问题仍存争议,陈民镇、韩巍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的曾公求编钟铭文所见“康宫”系追述之言,并不能否定“康宫原则”,与该书的观点不同,可相参看。
再如该书较多涉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的新材料。该书结合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系年》等篇去验证西周三公制度、共伯和身份、西周末年申曾叛周、二王并立、平王东迁年代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信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一味相信清华简某些篇章,而是在利用这些新材料之前对其内容细加甄别。如清华简《保训》,作者认为是战国时的托古言事之作,因此,该篇所言“唯王五十年”并不能作为讨论周文王称王问题的依据;再如清华简《耆夜》称周武王征伐耆(黎)国,与传统的“西伯戡黎”说法不同,作者则指出《耆夜》是战国时期楚地士人虚拟的一篇诗教之文,因此周武王伐黎的说法不足信据。可见,作者极为注重对文献时代和性质的考察,而非一概迷信新材料,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总之,该书广泛涉及与西周史相关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田野考古资料等材料,在此基础上作综合的考辨与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上显然要胜过前人。尤其是出土文献,如曾公求编钟、清华简等材料,都是许倬云、杨宽、李峰等学者的西周史专著所未能想见的。尽管该书的一些话题和观点还有待学界进一步讨论,但该书无疑将西周断代史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从而树立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