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出淤不染尘,秽土盛得杏花春 1124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寒士伏寒不卑志
学海无涯苦载文
芙蓉出淤尘不染
秽土盛得杏花春
君子坦荡天地鉴
不留空言半句书
愿学古风圣贤事
轻棹月舟荡云舒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蕴涵着强大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就是推动人类文明滚滚向前,而一切超越时空且百读不厌的文化作品一定具备了文化的功能与力量,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国家与民族软实力必有其载体,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及曲艺小说等就是文化的载体,但并非所在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作品!文以其载之道,而能大化天下,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民族软实力,它承载的是宇宙大道所显化出的无穷力量。古圣先贤在文化修行中不向外求索,而是修心养性,反求诸己。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而心是我们与超三维时空沟通的工具与载体,当今量子科学已经打破了三维时空的篱樊而提出了多维以及高维的时空概念,并且认为低维现象就是高维的意识化现。在我们这个由意识精神与毛皮骨肉构筑的身体世界里,精神与肉体相对而言,肉体属于三维生物,而心就是能够穿越三维以上的高维精神。而文化教育之功用目的就是增长智慧以及提高精神文明的高度,以期我们向更高维度文明与精神状态升华。
《易传》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曾经在一个文化群中看见网友诗评:“我们写诗,要有高度我们写诗,要有深度我们写诗,要有广度,中国人的诗歌情节必须要有质的突破”!我不禁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是的,文学的生命在于将自己的作品变成他人的学问!由文学作品升华为文化作品,令人百读不厌,且从中领悟到学问的深厚与智达!文学讲情感讲故事讲现象,文化讲道理讲规律讲本质,我们不仅要写而且写的要有高度、深度及广度!将文学作品升华为文化作品,不仅仅诗,任何文学作品皆当如是,从此具备了与天地同春的生命力。然而当代大多数作者却在这三个方面与古人拉开了距离。文学的思想高度代表什么?是文化的高度,是智慧的高度,是悟性的高度,而非文词优美,语言流畅!文学的深度代表什么?代表大道的思想深度!文学广度代表什么!既有无边无限的知识储备,又有百读不厌的经典思想!文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美而在质。老子一部六千言《道德经》名闻天下,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年。
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文化作品!四书五经为我们诠释着文学之美与文化之奥,所以文学的生命在于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灵魂的诱导师,具备无穷无尽的思想力量!它可以将人类精神文明渡往高维时空,亦可将人引入无间地狱。当今世界以三俗文化、名利文化、垃圾文化充斥泛滥!多少人从小就“沐浴”在资本主义功利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道德情操充耳不闻,多少孩子崇洋媚外,对利益主义过于痴迷,对俗名与泛利“青山咬定”,从而导致文化价值观扭曲,人性在扭曲,灵魂在扭曲。作为一个真正传道授业的文人,我们必须抛弃三俗文化,将正统文化思想蕴于文笔,以“春雨润物无声”巧文妙语去承传古老的智慧!启发读者的灵犀!丰富读者的思想!引领孩子的精神方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由之可见,中国文化是全世界最优秀最智慧最合道的文化!一个智慧的文人,必须为国家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文化强国、文化繁荣、文化普世、文化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然!努力写出有道理、有悟性、有思想并且文字适用非常凝练优雅的作品!以诗作例,现代诗人与古典诗人用同样的文字创作,古人带着思想与悟性去写,我们带着自由与感性写,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十个字中所包涵的思想以及给我们的悟性启示,非常丰富!而现代作家一定会写成“星火纷繁,原野无尽,春风吹起,草木又生”,完全失去了文字的凝练与思想的清澈!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古代文学开悟着我们的灵魂,深厚着我们的学问,这就是文学载道的生命力所在。 古诗为什么千年不死,当代诗为什么命寿极短!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者久! 久与寿,来自哪里? 不是来自文字优美!而是来自有文学本有的高度、深度、广度! 这也是文学生命中蕴涵的文化“气数”

因为文以载道,道无处不在又与天地同春,所以文化的生命力是永恒的,然而当代文学气数皆短!为什么?缺乏深度,缺乏厚重,缺乏广茅的道理认同。写诗,写文,必须将灵魂深扎于社会生活中,去体味社会正道是沧桑的厚重与五色,这叫采风。 好的文章不是来自空想出来的!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什么吸引人?亲身经历后的悟性与思想升华与再现使文学的生命力旺盛饱满。我们要去仔细地观察生活、体验民情、感悟生命,并且“书破万卷”,然后才落笔有神,你的笔文才能感染他人引起共鸣。一切正统思想不论是哲学思想还是社会思想,不管自然思想还是人文思想,它们不在本本中,也不在构思里,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来自于我们生命经历、阅历及至坎坷中。我们要为文学插上文化翅膀,让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蜕变突破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限制,大众需要喜闻乐懂的文化艺术与文化作品,文人的使命就是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并让一篇篇文化作品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恒久闪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人的坚守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简约无华的文化作品去照亮无数生命的灵魂升华之路!这是文化的使命,更是文人的使命。

苑枝一夜红,当与共春明 1125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曦彩罩云涌
苑枝一夜红
畅游天下梦
当与共春明
暮霭高峰笼
翠屏霄汉倾
莫疑沧桑路
古来道者同
千里寄书香,大道如菊黄,此生少婀娜,志坚命自强。境随心转,物随时换,生命是作笼中之鸟还是遨天鸿鹄,全在于自己的思想通达与否!岁月如梭,朝夕相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孙子兵法》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于是乎志士文人便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生十五而志于学者,孔子之鉴也,而我却在四十不惑之年仍然困惑缠身,在尘缘世事中沉沦已久的自己,偶尔感觉身心一阵空虚寂寞难耐,此生难道如之荒废?然而生命追求又是什么?环顾四周及历史,我们应当学习古圣先贤,唯从读书做起,从此查阅词典字典,不耻好问,硬硬地一页一页读起了四书五经,光阴如梭,十六年如似一瞬息之间,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典藏,生命之光仿佛一点一点明朗起来,由于沉迷其中太久,反而让身心渐渐脱离了现实生活,晨读夜习,文而由感,日月相推,时不我待,我从此体验到了另外一种快乐,这就是读书之乐,求道之乐,精神之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读书致深,顿感任重道远,从知书达礼,至经典求道,从文以自娱到传道授业,从自觉自度到众生广度,人之胸怀由之大展宏图,灵魂无怨无悔地畅游于“文以载道,而大化天下”的文化普世与文化传播之中,生命如之充实又如之深邃,更加明白古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本意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命茫然之时就是一滴水,生命开悟之时就是江湖海洋,生命无助之时就是流沙尘埃,生命觉悟之时就是天人合一。现在才真切地明白古人告诫后人读书的道理所在。读书何止仅仅“知书达礼”这么简单呢?读书的终极目的就是悟达书中之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易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说并非古人前定,而是道法自然的人伦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人在勖勉自强中却是朝耕夕获。学而时习之,乐在其中,而后完全理解了孔子平生的所言所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尚未达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故不多作出评价了。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生命清高纯粹,方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矣。
思量愈固,储备愈丰,温故知新,文智并蓄。天命年后,青春不再,然而半世寒窗走过,深深明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岁月如歌,桑榆尽乐。十五载积,犹嫌基软。命途舛叠,已觉游刃。未衢之张,今之为始。冢落何处,野埋贤骨。人无自暴自弃之心,胸怀天下之志,即使箪食瓢饮,身居陋巷茅茨,亦不失自然之道矣。生命不求小术,但入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4 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