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话明月,豪逸与今闲 1128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万古话明月
豪逸与今闲
娉袅花嚣渐
平生谁负言
古渡江澄翠
眸眉泪不干
浪迹萍逢晚
天涯别亦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风十里,菱花菲颤,瑶台书凭,留诗一笺,人往往迷离于桃红柳绿之中,而不知春深无住,举目寥星明月空照,俯观于草木争春山花烂熳之时节,如画风景曾惹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樽酒熏醉落笔生花。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都愿做一个幸运之人,对本次生命轮回与归宿,了然于心,方能从容不迫。人生幸与不可幸有时不可用金彰示以物衡量!透观自己就是智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曰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失衡的交汇线,谁可以一览众山之小,观悬崖陡壁前满眼皆是以盲引盲的西化群流,长发一种兴尽悲来的心哀。中华文明五千年,既是沉浮几何,文化却是一道贯之!一个人若坚持攀登文化的高峰,常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之感。人类灵魂之升化要从学会换位思考开始,要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不同层级问题,这也许是社会文流交往的基础。换位思考需要换位观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向观察来定位自己当下所在的心理层级,然后如何摆脱“浮云”向更高处攀登确实属难事!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私与公本是相对,大私就是公,小公就是私,大我就是公,小我就是私。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仅为我所用!生逢困惑,反问自己!首先我们是否具备攀登高峰采撷智慧的意志与决心,而当我们欲罢不能苦苦向外索取时,是否反观过内心的真正需要与储备。众生平等,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觉悟上下迷醒之别!
《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出山时,见寺内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生命过程就是修行,修什么?修出本性之心,也称自性之心即如如不动之心,也是宇宙之心。我们所言“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并非物质和物质合一,而是天地万物其心共唯一,这就是世界宗教所共同标榜之宇宙之心,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之心,也是万物归道的道心,也是“易有太极以生两仪”的太极之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所谓“修心养性”的过程就是心的层级逐渐由里向外、由低级向高级无限扩展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开物成务”的过程,最后独立个体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以达“心性、心识、心相”的三合一境界,这就是《金刚经》所言的“一合相”。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常常因为“可”道而有妄想,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宇宙之生因和动因。六祖大师悟道言及“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来具足”,这里的自性也就是本心,这里的万法就是万物。大道创生万物,太极创生万物,其实站在宇宙的角度,皆是心生万物,这就是向内求索,感而隊通,化成天下,所谓的万法世界不过如是如此循环而成,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同心共鸣,大德敦化。道生万物,万物归道,人类社会脱胎于宇宙自然,一切生命境意最终都殊途同归,何以忧乎,何以惧乎,又何以笙箫乎?
恰逢梅子雨,樱蕉盛江南 1129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细流草石穿
鱼虾绕荷莲
恰逢梅子雨
樱蕉盛江南
云逝推星转
松芽起蒿间
他日成木后
蟠龙上青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者,谓之习学,何谓教育?教者教导,育者化育,故而可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释之矣。《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之目的不是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是培育学子的仁义礼智之心。生而为人,我们大都不了解自己,人类社会从宇宙自然之中脱胎换骨而来,满身携带的自然兽性与人伦理道形成的情志人性以及本真的灵魄天性都在同时发生作用,只有圣者明晰“天人合一”道理从而无悔选择天性!从而超越阴阳束缚回归太极元始之道。什么是天性?为天道活着,为真理活着,随宇宙规律而活着,来的清清楚楚活的明明白白又走的无牵无挂,让精神充满于天地间即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气之中。
《老子》曰:“大道甚易,而人好径。”阴阳变幻的祸福仅仅是人的感受而不是自然的感受!大道公平天网恢恢,一切恩怨情仇时空而言会将万念化为乌有。 天地沉浮,祸福相依!让眼界开阔远去,再开阔远去,让心态放松下去,再放松下去,学会与天地对话,感悟知行合一的魅力,带领着血肉之躯走向光明之路即由阴阳回归太极。当人的思想意志无可奈何地被欲望牵引,灵与肉的搏弈必然在冰封之下激烈进行,肉体需要衣食住行等人间烟火的欲望满足,灵魂升华需要少私寡欲的精神修练!这就是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身心博弈!《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知识让人物质富有,文化让人精神富有,对欲望的追逐与放下就成为灵与肉的搏弈方向,这就是需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前行。仁义礼智之心,应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论你是否相信天地间冥冥之中总有一股力量推动日月星辰运转,同时也牵引你从生命萌萌走向死亡茫茫,当人们向外挣扎着追逐有形之物的安乐享用时,几乎没有人向内反观精神之心的声音,而这个精神体却是惟一终生最关注我们自己的“真实存在”宇宙灵物。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人生路上沉淀下的多少精华?我们大多人只有在挫折之后才去反思灵魂深处的真正需要!人在一帆风顺之时或踌躇满志之时却将自己的功业定位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从而忘记本性之“我”更需要“道法自然”!游戏于“小我”之家,而宇宙世界方是“大我”之归!一旦悟达到宇宙万物的灵魂共体,您也就没有了一切分别心与执着心,您也就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真实含义,您也就明晰了易经中不受阴阳束缚的太极一元世界的本来面貌!
“离人隔中庭,幸不为远征。雕梁下有壁,闻语亦闻行。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君能并照水,形影自分明”。人活着每天既有创造也有消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如果我们创造多而消耗少或曰奉献多而索取少就是积福。 我们应该带着无限感恩之心,在精神之需、情志之愿、欲望之求三者之间作出平衡与调节,真正的幸福不是占有多少,而是满足精神与情志愉悦与需求!日月循环,四季循环,历史循环,生命循环,大千现象的世界规律就是循环复往,万象变化皆规律使然!人心必须道法自然又天人合一。文以载道而化天下,这是文化教育的本质目的,所以人类教育之目的不是依赖知识教育而在衣食住行中碌碌终生,而是开启智慧之心与觉悟之悟,不断履行仁义礼信之正道,故而圣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