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如同璀璨的星辰,跨越千年,依旧照亮着人们的心灵。2024年4月29日,济宁这座古城见证了又一场文化盛事,《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音乐会》在明媚的春天拉开序幕。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诗、书、乐三者的完美融合,将古代与现代、艺术与情感巧妙联结,编织成一幅流动的美学书乐诗的雅卷。
一、书法:吕建德笔下的诗意流淌

吕建德,这位浸润在《春江花月夜》意境中的书法家,用他那饱含情感的笔触,将千年前的诗情画意重新演绎。

170余幅作品,行楷篆隶草,各体兼备,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或轻盈如春江水暖,或厚重如月夜沉思。

吕建德先生认为,书法是用一生的心跳去兑现的使命,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再现,更是情感与哲思的传递,是心灵与古代诗人张若虚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音乐:古风雅韵,穿越时光的旋律

当日上午,由原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原院长、太白湖琴院院长司传平、著名音乐艺术家邹波、蒋亚丽、白娟等艺术家组成的音乐团队,以琵琶、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演绎了《春江花月夜》的经典旋律,音符跳跃间,仿佛将人带入那个月色皎洁、花影婆娑的夜晚。

音乐与书法在此刻交汇,如同上帝织就的网,捕捉了所有在场人的心。

《茉莉花》的清新、《月儿高》的悠远、《平沙落雁》的恬淡,以及最后由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原市人大副主任、著名作家殷允岭与邹波、蒋亚丽、白娟的《步步高》、《紫竹调》的小合奏,每一曲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听众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感受那份超脱时代的共鸣。
三、诗:文化的桥梁,情感的纽带

原市政协副主席、市诗词文化学会会长蒙建华先生即兴赋诗,将这场雅集的情感进一步推向高潮。他的《书琴雅集感题》不仅是对现场氛围的精炼概括,更是对“诗·书·乐”结合艺术形式的高度赞扬。诗中所蕴含的“书香琴韵”与“论交谈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场雅集中艺术交融、情感交流的深厚底蕴。
三、 雅集的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不仅仅是一场展览,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创新的探索。

通过吕建德先生的书法和音乐家的演奏,以及蒙建华先生的即兴诗作,我们看到了艺术如何跨越时代界限,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场雅集更是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让人们在艺术的滋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希望。正如吕建德先生在疫情期间的创作,将《春江花月夜》的诗境转化为抚慰人心的力量,证明了艺术在艰难时刻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音乐会》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聚会,它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

在这场穿越时空的雅集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春江”之美酒、“花月”之知己带来的深刻触动,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章。
(清风 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