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山暮雪话大酉
作者|初见
一 题记
2018年元月19日,这也许是一个可以载入辰溪地方史册的日子。
此时
正值 腊月,岁尾
天寒地冻……
潭湾三甲塘村民间探险家刘际明等人,经艰苦的七昼夜奋战,终于将大酉洞内堰塞湖的积水抽干,并进入大酉洞。这是自明末封闭洞口300多年来,人类首次进入大酉洞。
这一消息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辰溪人们热烈的议论和广泛的关注。于是关于大酉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及旅游开发等议题,再次成为辰溪人们茶余饭后和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大酉洞
如名角亮相
颂一曲绝世的风雅……
开场 便一鸣惊人!

二 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
一场没有预约的雪,翩然而至。神州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大酉洞内却激情似火,温暖如春。
一念起 一念灭
花开花落三百年
初心始如雪……
大酉山啊
愿你归来
仍是少年……
深藏功名,隐逸山林三百年。在岁月的沧桑里,河山依旧,大酉无恙!
大自然,才是世上最杰出的艺术家。
从网友流传出来的照片看,大酉洞内的自然景观,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各种各样的乳钟石,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造型丰富,夸张奔放;写意传神,气韵各别;景象万千,超人想象,难于描述……斑斓如梦,壮观似幻,绚丽奇绝,经典千年!“纳千洞之烂熳,聚万象之雄奇”。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这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



屏息 大酉之美
聆听 雪落的声音
静品 千山空寂……
瑰丽的自然地理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互相印证,产生长远的文化共鸣。天地为室,山河为榻,乾坤万里洞为家。大酉洞,它不再只是一个传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碑,从石,卑声。系指镌刻有文字或者图画的石头。
石刻和碑文,是今人研究大酉文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传,大酉山摩崖石刻群共有36方。其中,最知名的有明万历辰州知府徐廷缓题写的“碧水丹山”。民国陆军中将,田镇藩1922年题写的“五溪锁钥”……等等。而明知县曹行健题写的“小小酉”的小石碑,则嵌于洞内石罅之中。这廖廖三个字,便是人间好春天。因为史书中记载,“小小酉”碑及唐人诗联“崖深经炼药,穴古旧藏书”,是在大酉洞的后洞内。这也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们现在发现的洞门是大酉洞的后门。
“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这是人们在大酉洞石壁上发现的一副对联,作者姓名和年代均不可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乾坤,天地也。输,送。山第,山中别墅。剧,繁忙。同寅,同僚,指同朝为官的人。翻译成白话就是,天地送来了大酉洞,在这山中别墅里繁忙的是我们的同僚们。
前一句,说明大酉洞的自然景观,无比壮丽,是天造地设的美景。后一句说明大酉洞当年是门庭若市,胜况空前的。无数的达官贵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使这些同朝为官的同僚们在这山第别墅中,日夜穿梭繁忙。
古县志言;“故老相传,大酉洞原在大酉山下,洗砂溪上。因洞近治,往来官宦,游览不绝,为地方病。乃私闭其洞门,并移诗碑于大酉山南五六里唐家山下之后洞。并于后洞石壁刻‘大酉洞’之字。”
“翻手为苍凉 ,覆手为繁华。”前来的游人太多了,明朝时的地方官员疲于接待,于是干脆把大酉洞给封闭了。
生命潜藏,大地落寞。
山水,自然,文化,历史,仿佛一切都渐渐走远。……
三 崖深经练药,穴古旧藏书
时间,是文化沉浮的漩涡。
“古人往事若浮云,大酉空在今人口。”自大酉洞封闭后,后人只能够从古文献资料中去查寻了。大酉洞便慢慢的与世人相忘于江湖。
昔日的大酉洞究竟在哪里呢?在辰溪的大酉山下。
《郡县志》曰;“大酉山有洞,名大酉。”
大酉洞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洞呢?《辰溪县志》载,“大酉洞去邑里许,在龟山南。旧传有七十五石室,琴案棋局,石床丹樨俱焉,盖仙灵之宅也。”
北宋《太平御览》载,“大酉山上,石穴中,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由此可见,大酉洞是一个古人藏书和学习的地方。史书载,洞口有“泰古藏书”四个斗大的楷体字。
大酉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山呢?
大酉山,又名丹山。主峰钟鼓山,俗称“羊古垴”,其状若大钟鼎力,故又名“钟山”;临江处如鼓,故又名鼓山(今丹山),此二山合称“钟鼓山。”
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载,“周穆王陵在辰溪县钟鼓山。”
西周穆王,名姬满,生于公元前976年,卒于公元前922年。相传,大酉山不仅是周穆王的寝陵之地,也是周穆王藏书之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因此而出典。
大酉洞中到底有藏过些什么书呢?我们从古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尚书志》上说,在周穆王陵钟鼓山的四周,有大酉山九峰鼎立,九峰中世传有九穴,穴中藏有西周穆王的国、史、地……等书,故又称“九丘”。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天下之书皆聚于此。
原来,大酉洞是一个“囊括天下大典,网罗世间名家”的古藏书之地。可见,在西周时期,大酉洞几乎类似于当时的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
华夏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 至夏禹,中间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历史。而大酉藏书洞里面,居然有先夏时期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称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藏书之盛可谓备焉!
《三坟》,三皇时代的作品。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也。三坟,《山坟》,《气坟》,《形坟》也。这三类书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乃先天之说。
《五典》,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时期的书。典,法典。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公文书,是治国之方略,乃帝王之学。
《八索》,伏羲时代的书,是八卦之术,乃推测凶吉祸福之学。
《九丘》,中原九州之方志。“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河图》、《洛书》是也,乃后天之说。是古代国土资源的白皮书,专门记载天下山川,地理,物产,风俗,气候等等之书。
书阅以教化,藏书以存史。
大酉藏书浩繁如海,这里曾经珍藏过的都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史料文化典籍。
那么大酉藏书洞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又有何意义呢?
公元前221年自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实施文化专制政策。除李斯的《谏遂客书》等少量优秀散文篇章和少数歌颂秦皇功绩的刻石文字传世之外。整个大秦时代几乎无文学可言,整个华夏文化几乎到断裂的危险时期。
然而华夏文化是有幸的,中华文人也是有幸的,因为中华大地还有辰溪大酉洞这样一个西周穆王的藏书之地。
书者,知识之载体,文化之来源。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一个农耕文明古国,讲的是“耕读传家”。读书,于国则资治,与民以致用。
如果没有大酉藏书,文化就没有根,文脉就断了。整个华夏文明也将会薪尽、火灭、灶冷……
而大酉藏书洞为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文学史……等的研究和学习,都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献资料和典籍。
于是自两汉以来,无数的文人学士视辰溪大酉山为文化圣山,纷纷前来朝拜。大酉藏书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做出了不可抹灭的伟大贡献!大酉藏书洞,于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巢穴,华夏文明的历史道场和文化禅场。辰溪的历史,因之而博大;辰溪的文化,因此而鲜活。
历史是一个过程,文化是一种传承。
由此可见,辰溪大酉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和作用,几乎具有开端性和源头性的意义。
四 辰为龙世界,酉是凤故乡
辰溪,神奇也。通“晨曦”,取“太阳初升”之意。
从辰溪丹山去潭湾大酉山后洞,咸池坳是必经之路。
“日出于晹谷,浴于咸池,眠于禺谷。”咸池,乃传说中太阳沐浴之地也。
咸池,也是西王母家专供那些年轻美貌的仙女们洗澡的地方。当年的牛郎会不会就是在咸池偷窥织女洗澡呢?我们已不得而知了,可是我们却知道西王母的家就住在龟山(今丹山)。
《太平广记》载,“西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她所住的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左边瑶池如带,右边翠水环绕。那座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
左辰水,右沅江。龟山崖下,水深浪重。难怪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湘行散记》中写道:“行遍天下路,难过辰溪渡。”古籍居然可以与现代文学描述互为印证,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辰溪,真神奇之地矣!
中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山海经》载,“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
《山海经》,中国上古最瑰丽奇幻,诡秘的创世史诗,同时也是记载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伟大著作。经,经历之意,后来又有了经典的内涵。
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丹山产丹砂;二、丹山出凤凰。
凤凰是一种比野鸡更大,更漂亮的鸟。十二生肖里的鸡(酉),源自于凤凰。
丹山,传说中凤凰的产地,怪不得辰溪自古称——凤城。
唐元稹《和李校书听题乐府.法曲》诗;“舜持千羽苗革心,尧用咸池凤巢阁”。唐诗中居然也提到了咸池和凤凰,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又偶读唐诗《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见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是李商隐为连襟韩偓所做的诗, 意思是说韩偓之子韩冬郎的诗比他老子要写的好。这其中却透露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唐以前,丹山附近,那可是桐花万里啊!丹山脚下小小桐湾溪的地名,原来竟然也是大有来历呀,那里曾经可是一片梧桐树的海洋啊!“良禽择木而栖,凤凰非梧桐不落。”辰溪丹山有凤来仪,百鸟朝拜,那是一个多么动人心魄的盛大场景啊!
辰溪,不但是凤的故乡,而且还是龙的世界。
与龙有关的地名,在辰溪那可是比比皆是啊。小龙门、龙门溪、龙船岩、龙头庵……等等。辰溪还有两大最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即扒龙船和舞龙灯。关于辰溪龙凤之乡的探源,因辰溪文坛泰斗黄明裕老先生有《龙凤之乡》的专门论著,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中科院院士王震中先生,还曾于2014年为辰溪大酉文化专门写下了《龙凤之乡,龙凤成双》的题词。
龙凤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龙,华夏文明的图腾,华人子孙后代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倘若辰溪确系龙凤之乡,那么大酉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源头意义和重要性,那就是可想而知的事了。
但是,仅凭文献资料和古人诗作,来判定大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问题,肯定是过于草率的。还有待于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考证探索和挖掘,我们才可以还历史的一些本来面目。
(一),大酉洞遗址内是否有古人类及兽类的骨片化石。因为骨片化石是古人类存在的依据。
(二),大酉洞内是否有古石器化石。从原始的生产工具,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到底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单纯的狩猎活动。
(三),大酉洞内有无古稻谷古遗址和人工用火的痕迹。这是古人类逐步进化至文明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大酉洞内是否有古岩画。这也是可以从侧面了解古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方法。
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和研究大酉洞文明,才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正确、最科学的手段。对于完善和补充华夏远古文明,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具有多源性。如果大酉洞文明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大酉洞文化就会与北京山顶洞文化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共同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源头文化代表。这样的话,大酉洞文化不但具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价值,更是具有广泛华夏文明的非凡意义。
也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才能丰富和完善大酉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为大酉文化修典立传,才能为大酉文化正本清源。


五 后记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无数有地可证的远古文明和有史可考的上古文字材料,都似乎在确凿可信地向人们昭示,辰溪,很有可能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辰溪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大酉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永放光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原故宫博物院史学大师陈垣老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消亡,首先从文化开始。” 可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所谓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古代的——士。就是要对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弘扬研究,保护和开发大酉文化 ,是每一个辰溪文人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
文化靠历史孕育,历史靠文化传播。
《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今,我们不但要开启好大酉的自然之器,更加要传承好大酉的文化之道。对大酉文化,不但要深入研究,亲临考察,还要做到有效传播。让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众人皆知;久远的历史事件,变得家喻户晓;让先哲先贤的思想精髓,注入每一个文化人的心中。让更多的人,在大酉文化的感悟和历史思考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古人云:“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是以为此文。

(本文中关于大酉洞的照片,由金镜头摄影家张世友先生提供,在此表示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