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母
文/巩凤军
我的岳母生于解放前,出生地在内蒙库伦额勒顺,生父姓王,蒙古族血统。岳母婴幼时因家庭变故,家境不佳等原因,难以养活,迫于无奈,送养他人。岳母两岁那年,有幸被库伦安家窑的杨姓汉族人家抱养,故后随养父姓杨,起名叫杨秀兰。
那当年岳母的养父母多年未生育,无一儿半女,所以抱养了岳母。其养父母人都很是善良,对岳母非常好,视她如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养父母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悉心照料抚养她,供她在库伦镇小读书到小学六年毕业。在解放初女孩子读书是很少有的事儿,岳母那时能够读书识字学文化不能不说是个幸运女,这一切源于她摊上了个提着灯笼都难寻的好人家,岳母至今也念念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
据岳母回忆,她在养父母家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和美好的青年时代。在那个家里,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吃过苦挨过累受过委屈,得到了平常人家孩子得不到的特殊宠爱,那时养父母家境较好,除了种地养牛养羊外,还开窑烧制泥盆儿卖,日子光景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过着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生活。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底雄厚,也没怎么挨过饿。所以,岳母从小到大一度过着虽然不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也罢,但就当时当地而言,也是相对优越上等的生活。
岳母常说,我能有今天,能有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感谢共产党,是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给我带来了光明的前程,培养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退休后每月还发给我足够的养老金,让我无后顾之忧;其次就是要感谢我的养父母,给了我家的温馨,抚养我长大成人成才,帮助我成家立业;同时我也要感谢生父母,他们虽然仅养我至两岁,但他们是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是给了我生命之人;再有要说感谢的话,我也要感谢我的儿女们,你们个个都很出色有出息,孙辈们也都很优秀,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未来和希望,这是我最大的宽慰和快乐。还有就是看到你们几家人能够团结互爱,守望相助,情同手足,这是我最想看到和希望的。与此同时,你们又都很尊孝道尽孝心,精心照顾我快乐的晚年,我大可放心地安度余生了,这令我很知足也很欣慰。
1961年,也就是岳母20岁那年与岳父结婚,在岳母结婚前后,其养父母也先后有了一儿一女,岳母也就有了一弟一妹。大姐如母,岳母待他们如亲生弟和妹,格外的关爱他们,从小到大,从读书到结婚成家,凡是关乎他们的每件事,都要想在前做在前,没有一样不亲力亲为,关照到位。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养父母家境变得不怎么好,岳母的弟弟妹妹还在读书,养父母年岁已高,身心衰老,养父又双目失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况且又身患多病,所有就医看病,吃药打针,生活起居等,都要依赖于岳母的照顾,直至后来为二老的养老送终都是岳母一手操办担当。她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地尽到了一位女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村里人纷纷夸赞道,老杨头好福气,是前世修来的福啊,抱养了这么一位知恩图报的好女儿,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女儿都孝顺,比亲生儿女做的还要好。
岳母在儿女和周边知情者的心目中是个尊老爱幼的典范。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隔辈人,其孙女和小外孙女都是岳母费劲千辛万苦一手照看大的,她眼瞅着孙辈们一天天的长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的守望呵护,不失时机地给予她们无私的帮助,并寄予她们厚望,看着她们不断地成长成熟,至今都有一份好工作,看着她们在工作岗位上恪守着,努力着,奋斗着,她心里总是美滋滋的,甭提有多高兴了,心中的喜悦总是难以掩饰,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经常沾沾自喜的说,我的三个(两个外孙女一个孙女)心肝宝贝都很优秀,是我的骄傲,别看都是女孩,哼!给男孩儿都不换。
我清醒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的奶奶丈母娘(岳母的婆婆)突发严重的中风,变得半身瘫痪,不能行走,言语不清,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是善良的岳母将风烛残年的奶奶丈母娘接到家里,好生伺候,精心照顾其生活起居,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洗脸洗头,梳头擦身子等所有事情都由岳母尽心尽力而为,虽为儿媳,但如亲生女儿般的孝顺倾爱予老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远超出亲生姑娘的关爱。陪她看病,针灸理疗,抓药喂药,陪她聊天,陪她晒太阳,屋里屋外的背出背进的。在岳母的悉心照料下,不仅延长了奶奶丈母娘的生命,同时,也使老人家的晚年没有孤独寂寞,不缺失亲情和爱,更不缺少家的温馨,使她快乐的度过了余生。是岳母以爱老之情怀,不离不弃的陪伴她度过了多少次花开花落,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直至陪她走完了最后一程。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岳母作为儿媳,不嫌脏不怕累,黑夜白天的,炕上炕下的耐心伺候着婆婆,并且做到了坚持数年如一日,不厌其烦,不惜付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岳母之善举美德,不得不令人从心底发出赞叹之声,又岂能不叫人感佩不已呢?
岳母膝下有三个儿女,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老三是女儿,当儿女们逐渐长大,陆续上学后,尤其是在岳母尚未民转公之前,日子过得有点艰难。那时岳父是村书记,整日忙于村务,无暇照顾孩子和家,所以岳母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教书之余,还要照料孩子,做家务,担水,割柴草,养猪鸡等,总之,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基本上全部由她一人承担。
1981年9月,我刚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就住进了岳母家,那时我妻子读高二,弟弟读初中,学校都在县城里,离家较远,由于是走读生,故需早出晚归中午带饭,为了保证他们不迟到,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所以岳母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准备饭菜,吃好后再给带上中午吃的,而后再伺候余下的家人吃喝,收拾完后还要急急忙忙的去上班。晚上要准时的给孩子们做上热乎乎的可口的饭菜。她知道孩子们中午带饭肯定没吃好,下午放学回家时肯定很饿,所以晚上准时准点的尽量给做点好吃的,弥补一下中饭的不足。但凡上学日,岳母每天都是如此。
岳母岳父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女都抚养成人成才,帮助成家立业,后又跑前跑后,张张罗罗的帮助建安乐窝,实属不易,我们成家时就是二老帮助建的三面砖石结构的三间平房,至今心存感激。
听岳母自述,在大集体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之前,一年的烧柴主要靠秋天上山割柴草备足。那时,孩子们还小,帮不上忙,岳父也因公务缠身抽不出时间,无奈,唯有自己独自去割柴草,为了占据柴草茂密的有利地块儿,天不亮带上工具和中午吃的就走,晚上直到看不见为止。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劳碌。从割倒,晾晒干后捆个子,码垛子,到装上马车拉回家,基本上都是要靠岳母一人去完成。所以,她每每想起那时的日子似乎多少的流露出有点苦涩的表情。
丈母娘疼女婿——诚心实意。这句歇后语在岳母的身上得以很好的诠释。记得在1983年,也就是在我结婚成家的前一年的深秋季节,我因要建房撤出房地基,挖土推土过于劳累,再加之受风着凉患了严重的腰疼病,直不起腰来,行走困难,以致不能上班。是岳母她老人家不辞辛苦,每天嘚儿驾、吁吁、喔喔的赶着毛驴车拉着我,到离家七八里地之远的库伦镇医院做半个小时的针灸理疗,回家(那时我就住在岳母家)后再给我拔火罐子,除此而外,还要求助通往沈阳的班车司机从沈阳捎药过来。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这番折腾治疗,我的病才逐渐好转,最后痊愈。 我从未忘记岳母的这份恩情,这相当于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感恩的种子。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与岳母之间即便有过一点磕磕碰碰、误解、摩擦等不愉快,但想想岳母之前对我的治病之恩,想想岳母爱的付出,想想岳母这么多年来的不容易,所有的不快在大爱和亲情面前,都会变得风轻云淡,烟消云散。岳母对我的好,迄今心存感恩,铭记于心。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岳母近老年的时候,即2000年的钟声敲响之后,那时岳母已退休,小女儿也已结婚有了孩子,儿女们的事儿都已操办完毕,正准备与岳父安度晚年之时,一场人间悲情上演于岳母的家里。岳父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治疗期间,又突然转为脑溢血未能抢救不幸离世。这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和灾难对我们和岳母的打击都很大,让我们都难以接受,尤其是岳母,失去了与其几十年风雨陪伴,同甘共苦终生伴侣,失去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更是痛彻心扉,伤悲至极。一向开朗健谈的岳母大人,那一年变得少言寡语,精神不振。很长时间之后,还是靠自己的坚强和宽广的胸怀从悲痛中逐渐走了出来,抚平了心灵的创伤,重新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昂首挺胸,继续前行。
岳母她为人正直,言语率真,直言快语,与人为善,待人热情。在工作中有什么意见总是直言不讳,在单位与同事的关系,在家与邻里的关系处理的都非常融洽,心里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说真话办实事儿是她一贯的作风,有好的想法和建议从来都是毫不保留地倾诉与人而后快。
在岳父为村书记那些年,经常往家里领客人,诸如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农村工作组到村,下乡干部到村指导工作,村蹲点干部等等。岳母从无怨言,不厌其烦地热情招待,尽己所能,尽其所有地设法招待好,致使每次来的每位客人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记得岳母常讲,共产党是不会亏待每个人的,只要我们认真工作,努力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工作会出成绩的,会得到认可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顺越来越好的。是的,正因为她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后来她美满的人生。她从一个仅有小学毕业文凭的人,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人民教师,最后又从普通教师到一名学校领导。在工作期间曾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这不能不说与她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坚持追求是有直接的关联的。
岳母思维敏捷,谈锋甚健,爽朗健谈。无论是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是无关政治的她都能谈得来,且谈的好。她可以与你从早聊到晚,今天聊,明天聊,后天还可以接续聊。什么家长里短的,有关生活经验的;什么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解放前的,解放后的;古代的,现代的;天南的,地北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你知道的,还是你不知道的等等,那可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娓娓道来,款款而谈,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呀。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们不管有多大了,但凡长时间离开了母亲的视线,母亲都会要牵挂和惦念,都会心之向往,总想去亲眼看看儿女们究竟过得如何,是否身体无恙,是否安居乐业,是否生活快乐等。唯有去了看了都很好,才会放下那颗慈母之心。正如有人所说,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2021年5月初,80高龄的岳母,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要来上海,想看看离开亲人们近三年之久的长女和我们,冒着疫情的风险,顶着家人们反对的压力,千里迢迢乘机来到女儿家。从春天到冬天,在为期近八个来月的时间里,充分感受了这里春的暖阳,夏的闷热,秋的清爽,冬的寒意。大都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基本上完整的体验了江南四季的气候,游览了上海的一些特色景区的美丽风景,品尝了一些上海本帮特色美食,岳母感到很是心满意足。尤其是看到我们一家老小五口都健健康康,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 ,更是十分的放心,非常的高兴,可谓欣喜万分呀。由于岳母患有腿疼病,怕凉怕潮湿,所以,岳母对这边的冬天阴冷潮有些吃不消,不适应,她唯恐给我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虽然有些不舍和纠结,但最终还是决意离开。于12月12日早上恋恋不舍的泪眼迷离地离开了我们,乘机踏上了归途,北归故里。
岳母虽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但她老当益壮,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心态平和,明月入怀。虽然岁月霜染了她满头的青丝,时光印刻了她满脸的皱纹,但她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的精神依旧从前,她依然胸怀远方和未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那与生俱来的,或是说后天造就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哈哈一笑解千愁的良好心境和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平和心态是常人少有的,也是难以练就的。一直以来,岳母就是这样的一个乐观向上追求不止的人,真是难得的修养。我想,这也许正是她老健康的秘诀。千金难买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老人家的健康诚然也是儿女们的祈盼和福分。
自那年岳父走了以后,岳母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量,仔细斟酌,最后很明智的选择了跟随小女儿过完余生。现如今,老人家晚景安好,每月拿着不菲的养老金,与小女儿一家一起过着有滋有味,无忧无虑,悠闲自得,自由自在,其乐融融的快乐生活,安度着幸福的晚年。夕阳无限好,晚霞也迷人。
我们衷心的祝福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生活幸福!愿她老人家长命百岁!
巩凤军,内蒙古库伦旗人 ,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于库伦旗第三中学,现居住上海。喜欢文字,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曾在《文学少年》杂志和《世界汉语文学》杂志均发表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