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宗教文化与
吴承恩《西游记》宗教观
何永年
集大成者吴承恩写定的《西游记》,是一部以宗教为素材的神化小说。问世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也以宗教的视角有过评说,但是没有人联系吴承恩的故乡淮安明代的宗教文化对《西游记》的宗教观进行过专门研究,我想对此谈点个人的见解,以供读者参考。
一、淮安的宗教文化简述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15年)的清江大闸,已有近600年历史。以清江大闸为中心,四周座落有不少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形成五教并存的罕见现象。
始建于唐朝的钵池山是佛教道教二教合一、远近闻名的宗教场所,且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尤其是传说中的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曾在此筑台炼丹,丹成后升天,更是烩炙人口的道教盛事;始建于明朝(1615年)的佛教圣地慈云禅寺,以及儒家圣地文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耶稣堂,和基督教的另一宗派天主教堂,五教并存,相互包融,互不干涉。此外,离清江大闸不远处还有府、县二级城隍庙,祭祀唐朝抗敌名将张巡的都天庙,祭祀漕运总督吴棠的吴公祠,以及暨济庵、杯渡庵、王公祠、栗大王庙、金龙大王庙、风湖大王庙、斗姥宫、福田庵、景惠寺、觉卿寺等等,都近在咫尺,远一点的有陈潘二公祠、关帝庙、禹王宫、玉皇宫、鬼神坛、海神庙等等,不胜枚举。 在古代,特别是清朝,淮安宗教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淮安历史上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有136座之多。
淮安市淮安区在明清时期宗教活动同样异常发达,也是数教并存。诸如文昌阁、魁星楼、彤华宫、东岳庙、都天庙、闻思寺,玉皇殿、清妙观、碧霞宫、王公祠、弥陀庵等等,仅庵院就多达十数座。有繁华的市井,才能有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
淮安宗教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除了封建社会历朝统治阶级重视宗教活动,用来教化统治百姓外,还与淮安的运河有密切关系:一是淮安(时称清江浦)是治河和漕运中心,统治者要借助神的力量祈求淮水安澜,故而要有祭祀河神、水神的场所;二是治河的中央机关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寺庙建设也容易引起封建王朝的重视;三是因为淮安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宗教文化也得到相应地发展;四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要道,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商贾大亨川流不息,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强烈;五是各种帮会为巩固和发展的需要,利用宗教活动统一帮会成员的思想和意志,以巩固和发展本帮会。因此各种宗教活动场所应运而生。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现象和信仰观念而存在。
淮安异常发达的宗教文化,特别是淮安区的宗教文化,对出生于明代的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无疑有重要影响。吴承恩曾写过一篇《钵池山劝缘偈》,在文章开头就说:“我闻南瞻部洲七十二福地,有一福地名钵池山。”对此,我们可以确认,吴承恩不仅到过钵池山,且对那里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在编著小说时有可能对钵池山福地道家场景尤其是王子乔炼丹传说作以借鉴。可以认为,淮安发达的宗教文化,和《西游记》中大量宗教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西游记》作为明朝中期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小说中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显示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另一方面,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又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怪异的宗教崇奉和社会个性解放。
另外,《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化小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更令人称道的还可以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书中描写的顺风耳、千里眼、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土遁、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人和妖的千变万化等等当时不可能发生的事物,500年后的今天全都成了事实,这充分显示了吴承恩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
二、《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中,在详细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艰难曲折经过的同时,又分别对佛教、道教、儒教及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进行翔实叙说,揉合到繁琐复杂的故事情节中去。除此之外,对伊斯兰教也有涉及。书中对宗教文化的描述既带有广意,具体情节又十分传神,如果作者未曾亲临过或听说过这些场景,是很难完成这部不朽的神话巨著的。
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小说中最重要部分,这部小说的题材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说中处处皆是。小说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宣传佛教思想,唐僧师徒遇着灾难时往往乞助的就是佛教的仙人。唐僧的三个门徒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小说中唐僧师徒的饮食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荤、不杀生、不淫欲等清规戒律,比如,孙悟空为数不多的几回杀生行为(其实往往是被冤枉的)都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惩罚(如第28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猪八戒的好色也受到了惩罚(如第24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面临异性求爱,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而佛教方面的术语更触目皆是,从诸多回目中就可以随手捡来。如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第20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奖受心经》,第45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第78回《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等等。至于书中具体描述佛教徒参禅诵经,以及梵刹建筑陈列等方面的描述更是不胜列举,整部书中处处可见佛教文化的内容。
2、道教文化。小说中也有不少道教文化内容。如与佛教众位仙人共事的仙人中就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道教的神通像炼丹术、房中术等在小说也有叙说。孙悟空就是在偷吃了金丹并在炼丹炉中烧炼之后而获得了巨大法力。辅佐唐僧师徒渡过灾难的九转还魂丹、定风丹等均明显体现了道教文化。小说中有些女妖想与唐僧发生关系而采阳补阴的思想也是道教文化思想(如第83回《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而孙悟空最初“参访仙道”,碰到的第一个师父虽然叫作菩提祖师,修炼的却是道家功夫,教给悟空的本事也是从道家入手,在第2回中写道:那祖师不多时醒来,活动两足,口中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位禅师的这段话就是典型的道教文化。书中的道教术语也大量出现,单从回目中就能发现,如第39回《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第42回《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第77回《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等等。
3、儒教文化。小说中的儒教文化内容较为隐蔽,但经过分析也能看到。如第1回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就是引自儒教的经典论著《论语》。第28回中,唐僧对白骨精说:“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说的“圣经”不是佛经,也是《论语》。第13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有:“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山河永固’”,又说道:“……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把玄奘西行缘起,定为奉诏取经,为报皇帝知遇之恩而冒险西行,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儒教思想文化。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儒教的仁义忠信观念在孙悟空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孙悟空十分恭顺师傅,即使被师傅错怪,赶他走,他在十分难舍的情形下,还向师傅施礼离去,并叮嘱师弟呵护好师傅。后来唐僧遇难,他又毫不犹豫地回来相救,以至于连白龙马都说:“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儒教倡导的仁义忠信在孙悟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西游记》采取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借助道家生命修炼之手段,达到佛家四大恬皆空之境界。
三、《西游记》体现的宗教思想
《西游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明朝中期国人的宗教思想。现将其归纳综合为三个方面:
1、宗教多元化思想。《西游记》中,佛、道、儒三种宗教文化并存,且和平共处,甚至彼此融合,互相照应,体现了那时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书中佛、道两教仙人并举,玉帝、王母蟠桃盛会邀请如来、观音加入,玉帝有难就请如来、观音相助,两家配合亲密。而且佛、道两家的仙人同朝共事,玉帝和如来也无尊卑之分,佛教中的托塔李天王、哪叱还成了玉帝的官员。唐僧虽为佛教中人,却无时不忘忠君报国,是一位“是戴着僧帽的儒士”。佛、道、儒三教思想互不排斥,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宗教思惟取向。
2、宗教合流化思想。小说中不单体现了宗教多元化的思想,还呈现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在一个人物身上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宗教思想。这三种宗教思想在小说中彼此渗入,彼此融合。唐僧既有持戒修福的佛教思想,又有忠君报国的儒教思想。孙悟空从开始的修道求仙到后来的皈依佛门始终本着仁义忠信的儒家思想,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默坐讲黄庭经的须菩提祖师,而按佛教教义,菩提祖师是释迦牟尼的十位重要学生之一。这位祖师登坛讲道时竟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第48回《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孙悟空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山河永固。”更是直接体现三教合一的思想。
3、宗教冷漠化思想。小说虽然以宗教为题材,但不少处却对宗教进行讥讽和嘲笑,并未表现对宗教崇奉的虔诚。整部书对佛教推崇备至,如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和第13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更是集中凸显了对佛教的赞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千辛万苦达到灵山,在晋见佛祖时却被阿难、伽叶二尊者索取“人事”(小费),就连佛祖如来也发了一通与经书相左的理论,颇具嘲讽意味。 在一些信仰宗教的国家是不允许公开嘲弄所信赖的神的,而在明朝中叶的中国,这样的嘲讽却可以写进小说,普遍传播,且为群众喜闻乐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宗教崇奉的随意和冷漠。小说中讥讽佛祖的地方不止一处,孙悟空就曾耻笑佛祖如来是“妖精的外甥”,说观世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等等。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把宗教内容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这些都反映了宗教冷漠化思想。
四、《西游记》宗教思想的形成根源
《西游记》宗教思想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根源,试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根源。明中叶是中国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集中表现为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的兴起。陆、王心学源于程朱理学,又与程朱理学“即物穷理”的主张不同,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求放心”、“致良知”。“心学”主张融儒教的“存心养性”、道教的“修心炼性”,和佛教的“明心见性”于一体。明代“心学”的三教合一思想影响极大,深入人心。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8年,在世时,心学就己取得极大影响。《西游记》最后定型时期正是陆、王“心学”影响巨大的时期。所以,《西游记》受陆、王“心学”影响产生宗教合一思想是很自然的事。
2、政治根源。宗教历来是统治者控制人民群众、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因而只要具有这一功能的宗教便是统治者乐于提倡和利用的。汉唐以来,统治者不仅尊崇儒教,他们中有不少还信奉佛教,更有一些人追求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术。诸多朝代对儒、道、佛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吴承恩生活的年代里,明朝皇帝如明世宗朱厚又是热衷于方士之术、沉迷于道教玄修的昏君。统治者对三种宗教的提倡为宗教多元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历史根源。自古以来,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就比较低,“天、地、君、亲、师”中并没有宗教主神的位置。在这个等级序列中,皇帝的位置仅次于天地,而这个天地也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神的含义,而是自然法则的意思。所以,当统治者与宗教起冲突时,人们就会背弃宗教,比如历史上的几次毁佛事件都是以统治者的胜利而告终的。佛教和道教在历史上的几次往复兴衰也是与皇帝的宗教取向有直接的关系。而如果一个统治者“不问苍生问鬼神”,则必为世人所耻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般持两种态度,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鬼神是“二气之能也”,持较彻底的无神论观,而大多数人一般是敬鬼神而远之,对其采取漠视的态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其实宗教意味一直很淡,在传统上也对宗教持一定的反对态度。《西游记》中宗教淡漠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此。
4、传统文化根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融性,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就会被同化融合。而中国人既需要积极入世的儒教,也需要讲究出世的道教和佛教加以补充。儒教专注于现实世界的属性,也给道教和佛教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来安慰和平静人心。故而,三教共容有其文化深层的必然性。而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传统文化发展到了项峰,拥有相当强的包容性。除儒教被官方认可外,道教和佛教也受到了相当理性的尊重。儒教、道教和本土化了的佛教已经高度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游记》中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合流化的思想有其传统文化的根源。
5.社会经济根源。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潮流。《西游记》中的宗教淡漠化思想甚至嘲讽调侃的态度,体现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个人价值的肯定,是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和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这种话,只有信仰模糊或者根本没有信仰的人才敢说。倘若换成外国人,哪怕是中国的基督教徒或穆斯林,都不会说这种对神大不敬的话,因为它不代表这个人什么都信,反而代表这个人什么都不信。简单的说,如果一个人在信仰甲教的同时又推崇乙教,这说明他不怕甲教的神迁怒于他,反过来,他也不怕乙教的神迁怒于他。所有的神他都不怕,不正说明他什么神都不信么?
北大教授、中国共产党先驱者之一的陈独秀,在研究《西游记》中的宗教观时说:“这种南北朝以来三教合一的混乱思想,我们是无所取的了。”胡适认为,《西游记》是玩世主义。
正因为吴承恩既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是真正的道教徒,所以他才敢肆意批判讽刺佛教和道教。比如他抨击唐僧的心慈面软,推崇孙悟空的除暴安良,正抒发出他本人的不满。这说明了吴承恩是位杂教派,甚或是位无教派,是位桀骜不逊、玩世不恭、才华横溢的作者。
但该小说不是完美无缺,有人指出书中关于佛教的知识错误百出,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西游记》作者“尤未学佛”,“并未看过佛经”。这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该文于2011年刊载于淮安日报社第七期“淮安新闻”。系2011年5月9日淮安市名人研究会在清河新区西游记博物馆举办的“西游记与淮安人文风情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