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进士第一村
——修水县双井村印象
文/邹美良
主播/海河儿女
五一,又一个小长假。亲家说,去修水县的双井村走走吧,那里是北宋诗派名人黄庭坚的故里,我点点头,好。于是5月2日早上7点,我们两家四口,从高安出发,驱车前往修水。导航显示全程共172公里,行车约需2小时零7分钟。
修水县,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市西部,修河上游,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是(赣、湘、鄂)三省,(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武宁)九县的交界处;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常住人口为约80多万人。总面积达4500多平方公里,辖17个乡和19个镇。

修水县,古号“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先后有10余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而牺牲。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有60余处。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被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约上午9点,我们一行4人到达了双井村村前的小广场。抬头远望,但见前方有匾牌林立,有亭楼贯连。前方五百米处,有一村庄依山而建,一排排房屋,鳞次节比,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象是个古风今韵的集镇。双井村的常住人口。大约在2000人左右。唐、宋朝时大多都是黄姓家族,后来年长日久,时空迁徙,便有了人员的流进转出,于是,双井村也有其它姓氏的村民,在此居住和生活了。

此时,游人已是络绎不绝,停车场、路边上,早已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景区引导员示意我们继续往前开,直到又前行了几百米,我们车才停靠在一处路边上的空区内。
双井村,地处修水县城西北的杭山南麓,村前的山脚下有一条修河,缓缓地绕村而过,三面是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村中有一双井泉,一年四季,汨汨流淌,泉涌不断,清甜醇润。即得名于“双井村”。

时值五月,登高山亭上展望,但见群山翠碧,白云飘飘,山在云上浮,云绕半山腰。隐约婉然,千回百转。左环右顾,还真象个聚宝盆,村庄的地基,就建造在这块平坦开阔的盆地上。好一处美丽的风景,好一个美妙的村庄。
双井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崇尚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孩子习文练字,这里的老人修身养性。仅北宋年间的百把年里,村里就出了48位进士,因而,素有“华夏进士第一村”的享誉。

双井村早期的名人,当属黄庭坚。他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政治家,诗人,与当时的苏东坡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代表性人物。他的清贫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灵动豪迈,意境深远。他的字画功力深厚,行云流水。据说他的一幅字画,在香港拍卖7个多亿,可见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他的赞美和喜爱。他的故居、书院、陵园,至今乃保存在双井村中,成为双井村的一大人文景观。
这里还有一座上天梯,位于双井村东南,是一条通往杭山山顶的石阶路,全长约3公里,共有365级台阶,顶端是一座六层的观景亭。禺意每年的365天里,人们都要不断攀登,都在登高望远。
我们一行从山底开始,寻踪问迹,拾级而上,扶栏攀杆,气喘吁吁。石阶两旁时有水雾喷射,激越飞腾,撩人脸颊,温润清新。一路上,不停的有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上上下下,熙熙攘攘。忽然,我身后几级台阶下的一个小平台上,扑通一声,一个约10左右的小女孩,突然摔倒,急得她家大人围着问长问短,。还好没事,一会儿,小女孩又扶梯慢慢而下了。

双井村还有一个规模大气,茶香缠绕的茶馆。游客可以到这里品尝绿茶、红茶、白茶、花茶,还有双井村特制的双井黄茶,属江西省十大名茶。我们4人在茶馆坐下,一边品味着茶业公司黄老板提供的绿茶,一边了解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和工作。黄老板说他们在杭山山顶有一片茶园,大概1050亩,年生产能力约12000担。生产的茶叶除提供给一拨拨的旅游客人享用外,大部分都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国外。
这里还有明月弯,十里秀水,仙人钓鱼台,笔架山,高峰书院,山谷陵园,进士墓群等景点20余处,供游人观赏。

双井村不断地升华发展,日益声名远扬,还在于他们有纯厚的“家风”,有勤劳的村民,有开拓的思维,有饱满的智慧和精心的管理,热情的服务。双井村既有千年的文风古韵,又有现代生活的画意诗情。中午时分,黄老板和他们黄氏家族的会长,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中饭。吃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喝着他们可口的双井牌的酒,推杯换盏,话语连连,一张张笑脸印在我的脑海,一句句话语暖在我的心上。我欣赏这里的千年文化,赞叹这里的自然风光,我更喜欢这里热情纯厚的村民和村民的远见卓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炎黄子孙的勤劳善良,在这里熠熠生辉,脉脉传承。
临别,我们坐上小汽车,与他们挥手告别,不舍之情,洋溢于表。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着诗与远方,想着中国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想着双井村的一代代、一辈辈的子子孙孙,千百年来,在这里兢兢业业,奋发图强,正是传承了他们祖先的美德,也是他们祖祖辈辈的辉煌的缩影。我衷心地祝愿:双井村的人们,一生工作顺利,一生幸福安康!……
2024.5.6于高安






